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昏痛之际,倏已魂返,呻吟床褥,跃然而起。
问诸家人,言:“已死半日,唯气尚未绝耳。”
犹记弋者为族子某,急使人告其故,则主人之雁,已为其不鸣而烹之矣。
[7]
这真是一个生态主体之间“互化”
的文学尝试,化雁同游。
人们欣羡凌空翱翔自得的大雁,似乎人只有化身为野外大雁,才会真正领受:看似自由悠闲的飞禽,在看似平和静谧的生态环境里,实在也有着自己作为自然界弱者的难言的苦楚与生存危机。
在人类中心主义支配的这个地球村里,一般的“人”
,所谓“万物的灵长”
的人,又哪能深切体会到雁所处的危机四伏世界的苦况?而雁所面临的凶险的生态环境,不也正是现实社会中的弱者生存状态的一个真实写照吗?
偏偏上述故事,还没有停留在主人公化雁之后的苦恼感受上,还写他因此成了一个“习惯性”
的身化异类病症,从而进一步感受到,除了人类自身,所有的动物,竟然都有被人类施加杀身之祸的可能:“甲因自思,一心之动,便已易形,致受弓刀汤火之苦,以后遇物,绝不敢生歆羡想。
然而化龟、化鹤、化牛、化犬,仍不一而止,盖用心既滑,略动则应之,不必羡也。
而所化无不被祸者,被祸乃得返。
唯无知之物,虽羡之亦不能化。
家人知其如此,每见其淹淹欲绝,亦殊不经意。
因是或数日,或数月,似死非死,而卒亦不死。”
没什么不可思议的,因为这里的动物们如同现实中一样,实际上都无一例外地处在华夏文化圈的“食物链”
中,而在食物链最高层次上的人,则是无所不吃的,而且还要吃得尽量精致。
似乎,只有身患此类“心疾”
奇症的极特殊个案中人,才会体会到动物们在这个世界上的危机与痛苦。
于是,近乎超现实的叙事,实际上表述出了一种难得的期求“众生平等”
的生态美学意趣,虽然苦涩,却迹近真实。
雁文化藏蕴的传统文人情怀与个体生命意识,具有跨文化、超民族的能量,清代饱受《红楼梦》滋补的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1837-1892),也写了几位年轻的女性,将自己的身世命运与远方飞来的鸿雁联系在一起,感物伤情,因目睹鸿雁而触动了女性内心的深衷隐曲:
瑞虹端着一托盘两杯茶来,灵玉、黛眉两个各接一杯,放在琴自歇、璞玉二人前。
琴自歇正不知说甚么,忽见空中一排雁阵斜飞长鸣而过。
遂想起了那日的断头话,问璞玉道:“你那日说‘鸿雁来……’的故事,没等说完,有了别的缘故耽误了,‘鸿雁来’与‘鸿雁来宾’真个为何写的,有这个分别?”
璞玉道:“姐姐不问,我倒忘了。
司田人说郑康成的《礼记解》上说,三秋‘鸿雁来宾’,宾者客也,客来未归,故称‘来宾’。
《淮南子》上云:‘先来者为主,后来者为宾。
’然在《吕氏春秋解》上,写成了‘鸿雁来’一句,却无‘宾’字。
总之,仲秋来的是父母,因其幼雏,翅羽软弱,不能飞,所以九月才来。
满洲时宪书上,不分仲秋季秋,都写为‘鸿雁来’。
据此看来,可知其前月来者为老雁,后月来者为雏雁了。”
琴自歇点头称“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