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文勤以道光丙午(1846年)登贤书,庚戌成进士,同治时由编修擢浙臬,俄移粤藩,遂迁闽抚,而此屋亦为其所有,其树更盛。
久之,或言椒不留子,苞一启,子即堕落,恐不利于子孙,乃议伐之。
其次媳为俞曲园之长女,力阻之,不可。
未及二年,文勤自台湾归,卒于福州,妻刘夫人则先文勤二月而卒。
[10]
对于是否保留椒树,两种不同的信奉产生了冲突,曲园先生女儿的意见看来是对的,却没有被采纳,椒树可悲地还是被砍伐了,而主人夫妇先后离世,显然被看成与此事直接相关。
同时,这也与“宝失家败”
母题的无往不在也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似乎,这伴随着男主人成长的椒树,已成为这一家庭不可分割的成员。
笔者认识的一位学术前辈,著名神话学家鲁刚教授曾指出,美洲印第安人同自然界的一体感非常强烈:“对于滥用自然的现代文明人来说,这种情感是十分珍贵的,值得学习的。”
他指出,这种情感可以追溯到原始的动植物神话,即原始的“物活观念神话”
,他援引了一个印第安人的叙述,非常经典:
大地和整个宇宙像一个永无终点的圆圈。
在这一圆圈中,人只是另一种动物。
水牛和土狼是我们的兄弟,飞禽是我们的叔伯兄弟。
甚至最小的蚂蚁,一只寄生虫,甚至你能找到的最小的一朵花,都是我们的亲人。
我们在结束祈祷时说:“我们所有的亲人”
,它包括了地上所有的生物,爬行的、奔跑的、跳跃的、飞行的。
白人把人视为自然的主人和征服者,而印第安人则更贴近自然,更好地了解自然。
[11]
鲁刚教授曾解释“物活神话”
,是人类童年时期:“用童稚的眼光看待世界上的一切,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像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是活的,有意志的,可以沟通的。
但这时尚未出现灵魂观念,更没有形成超自然存在的神和精灵世界。
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大量的物活神话和解释性神话。”
如南非卡菲尔人的村庄就有如是习俗:“在看到暴风雨将要来到时,人们就在巫师的率领下,急急忙忙奔上最近的山冈,向暴风雨呼喊,让它改变路线。
波因特·巴劳土人相信,朝霞会击伤他们的脖颈。
因此朝霞一出现,人们就向他挥舞刀枪,抛掷秽物,将它赶走。”
[12]他还引用了《史记·秦始皇本纪》的例子,偏巧就是与伐树的暴行有关。
说是秦始皇二十八年从东海求仙回来途中:“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
浮江,至湘山祠。
逢大风,几不得渡。
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
’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物活观念的深固,表现在距秦始皇病死前九年,他就已经有些“老小孩”
的情状表现了,把无生命物视为有生命有情感的物体,这一物活观念,许多就体现在属于迁怒的伐树行为上。
传统的树神信仰,在力倡“大地伦理”
、生态保护的今日,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