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姚秦时竺佛念译《鼻奈耶》卷一写居萨罗国离城不远有个圆观,近边一个雌猕猴,它经常到比丘的住处,比丘也屡屡给猴吃的,于是雌猕猴也并不惧怕比丘,久而久之,“比丘与猕猴为不净行”
。
一次,恰值别的比丘来访,正在谈话,“猕猴从外来迳趣此比丘,在前熟视比丘,踞视比丘已,回面复看馀比丘,回看是比丘,与是比丘前回身背比丘,此比丘羞诸比丘,不从猕猴,亦不眄视,猕猴见比丘不眄视,便起恶意,回身攫掣比丘,头面伤坏,便去。
……”
于是在场其他的比丘,都觉察出先前这比丘的行为不端,责备这个比丘不该与猕猴有**行[3]。
故事也是突出了雌猕猴兽性的一面,又突出了其情欲支配下的冲动与本能的妒意。
萧齐时僧伽跋陀罗传译的《善见律毘婆沙》卷六写,有不少禽兽在禅房前游戏,其中有个雌猕猴显得颇为肥壮可爱,于是一个比丘就以饮食引诱这雌猕猴,彼此“共行不净法”
。
一天恰巧别处的比丘们来此,这雌猕猴因先前与此比丘作了不净行,以为这些比丘与先前的比丘无异,就一如既往地跳上前来挑逗,“便以欲根向诸比丘,现其**相,举尾现示待,恐诸比丘皆有**意,于久不见,便自作其**行状,示诸比丘”
,于是这事情暴露了[4]。
所谓“不净行”
,在中土汉译佛经故事此类描写中亦多见。
相关传播中介文本又载,观世音菩萨派能化为人身的猴力士努曼陀罗来到雪域,“此猴到雪域吐蕃中部一个大山崖底下修定,有一岩魔女每天来到这猴子身前,显现各种不净行之爱欲情状,又现出要在猴子身前自杀的样子。
……由观世音和度母加以指示后,这猴子与岩魔女结合。”
[5]这里,与猴通婚的罗刹女代表当地的土著,外来的猕猴则是以猕猴为图腾的一支氏族。
据研究,今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脉的藏缅语族如彝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等以猴为始祖的传说[6],其核心情节就是人与猿猴的通婚,隐喻不同族群之间的通婚,这有利于人种改进。
如人类学家总结,在东南亚的一些传说也称,当地“有大量的猴子,像大猩猩和猩猩一样,盗走妇女并把她们带到自己的森林里去”
,这些半人半兽的家伙,经常出现在民间大众的信仰之中。
[7]
《北齐书·魏收传》写传主魏收:“既轻疾,好声乐,善胡舞。
文宣末,数于东山诸优为猕猴与狗斗。”
对此,杂技史评曰:“这类乔妆动物戏,不但装扮外形,而且动作要求模仿动物,此类节目已形成了完整的套子和固定的形式,其典型是‘兰陵王’。”
[8]为什么要很相像地扮演动物舞蹈呢?显系有着远古巫术的遗存,或曰人类这种“人科物种”
对于与自己接近的动物关注的自然记忆。
钱钟书先生指出,《焦氏易林·剥》关于“南山大玃,盗我媚妾,怯不敢逐,退然独宿”
的猿猴叙事,对于后世猿猴形象特征的类型化塑造,可谓起到了重要的塑形作用:
按,猿猴好人间女色,每窃妇以逃,此吾国古来流传俗说,屡见之稗史者也。
《艺文类聚》卷九五引阮籍《弥猴赋》言猴“体多似而非类”
,举古人为比,如“性偏凌”
比韩非,“整衣冠”
比项羽,有曰:“耽嗜欲而眄视,有长卿之妍姿”
,正取挑卓氏孀女之司马相如为比,斥猴之渔色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