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手术成功的振奋感,如同强心剂,驱散了团队连日的疲惫。
但林默清楚,一场成功的手术,仅仅是新术式诞生的。
真正的医学创新,需要经受远比单次成功更为严苛的锤炼与界定。
术后第二天,老周尚未脱离危险期,但监护数据持续向好,那个被重塑的肺,正在艰难而顽强地履行着它的新职责。
林默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远处。
他召集核心团队——苏晚晴、张浩、陆青屿、埃里克,以及作为当地代表的胡一山主任,在临时会议室开始了严谨的“术后复盘与术式界定”
会议。
“成功,不可复制,便没有价值。”
林默开门见山,白板上已经列出了几个关键议题,“我们需要将这次手术,从‘个案奇迹’转化为‘可重复的技术’。”
第一步:精准定义与命名。
“首先,需要给这个术式一个明确的定义和名称。”
林默看向众人,“它并非传统的肺减容,也非简单的肺移植。
核心在于‘基于残余功能肺单位的精准评估与结构性重塑’。”
陆青屿调出手术中的关键影像和数据:“根据手术记录和三维模型分析,我们可以将其核心步骤分解为:1高精度影像学评估与功能靶区识别;2选择性肺大疱减压与壁材利用;3健康肺单位簇的显微外科解放;4功能性新肺单元的结构构建与固定;5系统性防漏气处理。”
埃里克补充道:“从国际命名惯例来看,需要体现其创新性和核心原理。
我建议,可以称之为‘林氏肺单元功能性重塑术’,或者更学术化一些——‘针对终末期肺气肿尘肺病的精准肺单位重建术’。”
经过简短讨论,考虑到术式的普适性和林默作为创始人的贡献,团队初步确定了中英文名称:中文:林默肺单元功能性重塑术英文:lsfunctionalpulonaryunitrenstruction第二步:明确适应症与禁忌症。
这不是随意可以应用的术式。
林默结合老周的病例,开始严格界定边界。
“适应症,”
他列举,“必须是经过最优内科治疗无效的、伴有巨大弥漫性肺大疱的终末期肺气肿或尘肺病患者;影像学证实存在离散的、有潜在功能的残余肺单位‘孤岛’;患者一般情况尚可,能耐受长时间单肺通气及胸腔镜手术。”
“绝对禁忌症,”
他语气更重,“包括广泛的肺纤维化导致肺组织完全失去弹性;合并无法控制的感染;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以及,无法识别出任何具备重建价值的健康肺单位。”
胡一山认真记录着,这对于他们未来筛选病人至关重要。
第三步:标准化操作流程与技术要点。
这是最繁琐,也最核心的一步。
林默要求陆青屿将手术录像逐帧分析,结合他的操作意图,提炼出标准化的步骤和关键技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