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声音穿越沙漠、翻过雪山、渡过大河,在天地间汇聚成一股无形洪流。
帕米尔高原上,积雪深处,七名被困师生忽然同时睁眼。
“听!”
一名少年颤抖着喊,“有人在念题!
是第三章第七题!”
他们互相搀扶着靠在一起,用冻僵的手指在雪地上划出数字,嘶哑着嗓子接续诵读。
一人声音弱了,另一人立刻补上。
他们的呼吸在冷空中凝成白雾,像一盏盏微弱的灯。
“七十……加……廿一……再加……十五……等于……一百六……减去一百零五……得……五十九!”
答案出口那一刻,大地震动,雪层裂开一道缝隙,一线天光垂落。
五日后,林阿槿率救援队抵达,只见七人围坐一圈,脸上无惧,眼中含光。
他们递出一张用血与炭灰写成的纸条,上面只有一行字:
**我们也算了。
**
消息传回长安,刘瑾正在主持“万民议政会”
第二轮会议。
他当场起身,命人取来玉磬,亲自击响三声,宣布全国放假一日,名为“算者日”
,专为纪念此次万里同诵。
他更下令将此题镌于新立的“庶民碑林”
首块石碑之上,并附注云:
>“此非难题,乃心题。
>答案不在纸上,在千万人共同开口的瞬间。
>当一人困于风雪,万人为其持灯诵读??
>此即文明不灭之证。”
此后半年,各地奇事频出。
黔中十二峒的女子学堂中,一名八岁女童竟用此题推演出新的历法误差修正法,被太史局采纳;岭南盲童学校集体编撰《无声算经》,以触觉符号记录公式,震动学界;更有西域商旅沿途设“算驿”
,旅客入住不必付钱,只需解一道题,便可换一夜食宿。
一时间,“解题”
竟成风尚,连酒肆茶楼都有人悬榜求答。
而最令人动容者,莫过于长安诏狱旧址改建的“无名书院”
。
某夜,一名刑徒子弟在烛下苦思不得其解,愤而掷笔。
忽见墙上影子晃动,抬头一看,竟是看守老卒提灯站在窗外。
老卒默默走进,拾起笔,在纸上写下演算步骤,一笔一划,工整如匠。
原来他曾是前朝国子监算学博士,因直言获罪,囚禁三十年,从未教过一人。
那晚,他低声说:“我也会算。”
翌日,书院挂牌增设“罪余堂”
,专收曾入狱者的子女,授以算术、律法、医典。
刘瑾亲题匾额:“**迷途未远,归来仍可执烛**。”
秋去冬来,北风渐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