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散在空气中,老人合上双眼,轻声道:“这是我最后一次唱了。
明天,我就要搬到城里和儿子住。
但他们不懂这些歌,也不会听。”
林浩然跪坐在她面前,深深鞠躬:“我会让所有人听见。”
回到北京后,他亲自剪辑了这段长达127分钟的史诗吟唱,并为其配上字幕与背景注释。
发布当日,点击量突破千万。
有网友评论:“原来我们丢失的,不只是语言,更是记忆的载体。”
然而,风波也随之而来。
某主流媒体发表社评,质疑《万家灯火》系列“过度渲染苦难”
“缺乏积极导向”
,甚至称其“助长悲观情绪,不利于社会和谐”
。
文章措辞严厉,标题赫然写着:《警惕“伤痕叙事”
泛滥》。
舆论迅速分裂。
支持者认为这是对底层声音的尊重,反对者则指责林浩然“贩卖眼泪”
“博取名声”
。
他没有回应。
直到一周后,在一次高校讲座上,有学生问他如何看待批评。
他平静地说:“有人说我在展示苦难,可我从未刻意寻找悲惨。
我只是打开门,走进那些被忽略的生活。
如果你觉得满目疮痍,那或许不是我拍得太暗,而是我们太久不愿直视现实。
“而且,请记住??真正的正能量,不是粉饰太平,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选择倾听、理解、行动。
我不怕被说消极,只怕沉默成了习惯。”
台下掌声雷动。
当晚,他在日记本上写下:
>“批评来了,说明触动了某些神经。
>而真正的艺术,本就不该是温顺的装饰品。
>它应该是镜子,照见光,也照见阴影;
>是钟声,唤醒麻木,也抚慰孤独。
>若因此让人不适,那正是它存在的意义。”
冬天的第一场雪落下时,《万家灯火?第三季》正式启动。
主题定为“新生”
??记录那些在废墟中重建生活的人:地震幸存者创办心理援助站的母亲,癌症康复者组织骑行团鼓励病友的年轻人,还有那位在深圳电子厂打工、自学编程最终开发出盲人语音助手的工人。
拍摄过程中,他重访了云南那个小女孩所在的山村小学。
女孩已经升入初中,见到他时腼腆地笑了:“林叔叔,我现在敢举手发言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