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那时他正忙着考研,忙着恋爱,忙着抱怨父亲“不懂现代生活”
,却从未认真看过他一眼。
他猛地站起身,冲进书房,打开电脑,新建文档,敲下标题:《泥土之下》。
下面一行小字:献给所有未曾被倾听的父亲与母亲。
他知道,这将是他下一部电影。
筹备工作很快启动。
这一次,他决定走得更远。
不再局限于城市边缘,而是深入乡镇、矿区、渔村、牧区??那些地图上几乎找不到名字的地方。
他带着摄影团队走访云南怒江边的悬崖村,记录一位母亲每天攀爬八百米藤梯接送孩子上学的过程。
她手上全是老茧,指甲缝里嵌着泥土,却坚持说:“只要娃能读书,我摔死都值。”
在内蒙古草原,他遇见一位七十岁的牧民老太太,独自守着三百只羊。
儿子在城里打工,三年没回来。
她每天晚上对着星空唱歌,用蒙语哼一首古老的摇篮曲。
“我唱给我孙子听,虽然他听不见,但风会带给他。”
在福建沿海渔港,一位寡妇每天凌晨三点起床补网,只为供女儿读医。
她对镜头说:“我不怕累,我怕她以后看病时,想起我妈是个没文化的渔婆,被人瞧不起。”
林浩然把这些片段都录了下来,不做剪辑,不加修饰。
他把这些原始素材命名为“未命名计划”
,陆续发布在个人社交账号上。
每一条配文只有简单一句:“这个人,值得被记住。”
反响出乎意料。
起初是少数文艺青年转发,后来逐渐扩散。
有大学生自发组织“观影团”
,在校园里放映《高空的父亲》;有公益机构联系他,希望将这些影像用于乡村教育项目;甚至有中学老师把《她说》作为语文课的写作素材,让学生写一封“给父母的信”
。
最让他震动的,是一位初中生的手写信截图被网友分享:
>“爸,以前我觉得你窝囊,整天在工地搬砖,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
看完林导的电影,我去翻了你手机相册,发现你偷偷存了好多我的照片:小学运动会、初中毕业照、高考准考证……每一张都标了日期。
我才明白,你不是不懂爱,你是把爱藏得太深,深到我以为它不存在。
>
>我错了。
>
>下次你视频,我会主动说:爸,让我看看你。”
林浩然看着这条微博,眼眶发热。
他转发并写道:“教育的本质,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共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