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想让这部电影从听觉开始,就让人感受到那种被日常淹没的窒息感。
苏晚敲门进来时,正看见他在反复调试那段缝纫机的声音。
“你打算用环境音讲故事?”
她问。
“不只是故事。”
林浩然抬头,“我想让人听见那些被忽略的生命节拍。
男人的沉默有人写,女人的无声呢?她们不是不爱表达,而是从没人教她们怎么开口,也没人愿意听。”
苏晚坐下,轻轻握住他的手:“那你准备怎么拍?主角由谁来演?”
“还没定。”
他说,“但我知道,不能找流量明星,也不能靠悲情渲染。
我要的是真实,是一种近乎残酷的平静??就像水滴落在石头上,十年、二十年,直到某一天,石头裂了,人才发现原来它也会疼。”
两人沉默片刻,窗外传来孩童嬉闹声。
苏晚忽然说:“你知道吗?我妈妈昨天看了《沉默的丈夫》,哭了很久。
后来她跟我说,你爸当年下岗那几年,她每天晚上躲在厨房哭,又不敢出声,怕吓到我和弟弟。
她说,如果那时候有个人能对她说一句‘我知道你很难’,也许她就不会抑郁那么多年。”
林浩然看着她,眼底泛起温润的光:“所以我们要拍下去。
不只是为王建军、为那位边疆战士,也为千千万万个像你母亲一样的人。
他们不需要拯救,只需要被看见。”
当天傍晚,他收到李岩发来的视频。
画面里是一群农民工围坐在工地活动板房内,墙上挂着投影幕布,正在观看《沉默的丈夫》。
影片放到陈默在深夜便利店崩溃那一幕时,镜头扫过观众席??好几个男人低下头,悄悄抹眼角。
结束后,一位五十多岁的工头站起来,声音沙哑地说:“兄弟们,明天开工前,咱们每人花五分钟,说说心里最憋屈的事,行不行?”
弹幕瞬间刷满感动与敬意。
林浩然将这段视频转发,并配文:“真正的共鸣,不在影厅,而在生活本身。”
然而,并非所有反馈都是温暖的。
次日上午,一篇题为《警惕情感绑架式文艺创作》的文章在网络上迅速传播。
作者是一位知名社会学者,文中尖锐指出:“《沉默的丈夫》以真实之名煽动集体情绪,实则构建了一种新型道德压迫??仿佛不被感动就是冷漠,不落泪便是无情。
这种作品看似关怀底层,实则是精英视角下的悲悯表演。”
评论区迅速分裂成两派。
支持者认为这是对艺术自由的打压;反对者则承认确有部分观众因“不合群”
而产生观影压力。
林浩然看完文章,没有立即回应。
他拨通赵志远电话:“准备开一场公开对谈吧,请这位学者,也请几位普通观众,包括王建军、那位接线员、还有那个送女儿画画的父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