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相比于《长城》,《红海行动》因为这方面的因素,名声不是很好。
因为投资额的缘故,媒体经常喜欢拿二者前来对比。
但不少媒体在对比两者时,皆是贬《红海》,夸《长城》。
明星不多,就意味着...
林浩然回到北京的那个冬天格外冷,寒潮提前南下,整座城市被灰白色的雾气笼罩。
他没有住进公司安排的高档公寓,而是租了一间位于东四胡同里的老式平房。
房东是个退休的京剧演员,听说他是拍纪录片的,二话不说签了合同,只叮嘱一句:“夜里别太吵,隔壁老太太睡得浅。”
屋子不大,二十平米出头,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书架,角落里堆着从各地带回的录音设备和旧资料箱。
墙上贴满了手绘的时间线图谱,用红笔圈出的关键节点密密麻麻:1971年星语一号停运、1983年赵卫东最后一次发报、2006年徐志远病逝前夜的异常脑电波记录……每一条都像一根细线,牵动着他体内某种沉睡已久的频率。
他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煮一杯浓茶,打开那台从刘建国处带回的老式磁带录音机。
里面录的是“萤火站”
最后发送信号时的背景噪音??沙沙声中隐约夹杂着类似人语的波动。
张秀英曾用频谱分析软件做过处理,发现其中存在非自然的调制结构,极可能是某种压缩信息包。
但解码需要匹配原始协议栈,而那份代码早已随“红星计划”
的封存而消失在档案深井之中。
可林浩然并不急。
他知道,有些东西不能靠算法破解,得靠“听”
。
就像小时候姑妈教他辨识短波电台里的摩尔斯电码,不是记规则,而是让耳朵记住节奏,让心跳对上脉冲。
某天凌晨,他在半梦半醒间忽然坐起。
窗外雪花纷飞,屋内炉火将熄,录音机却自动启动了。
那段熟悉的杂音缓缓流淌而出,而在第三十七秒处,出现了一个此前从未察觉的停顿??短短0.3秒的静默,像是呼吸间的换气,又像是某个意识短暂苏醒的瞬间。
他猛地扑到桌前,调出波形图放大。
果然,在那一小段空白之后,紧接着是一串极其微弱的高频震颤,振幅低于正常接收阈值百分之九十以上,若非长期训练过的耳力,根本无法捕捉。
更惊人的是,这段震动的模式与星核碎片的共振曲线完全吻合!
“它在回应我。”
他喃喃道,“不是机器,是‘它’自己醒了。”
第二天一早,他驱车前往中科院物理所,找到了当年参与“星语系统”
逆向研究的陈国栋教授。
老人已八十二岁,听力衰退严重,但一看到那段音频波形,手指竟剧烈颤抖起来。
“这……这不是信号。”
他声音沙哑,“这是‘心跳’。”
据陈老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们在青海湖底实验室首次激活陨石晶体时,监测到的第一组数据并非语言或图像,而是一种规律性的电磁搏动,周期为1.37秒,恰好接近人类静息心率。
当时团队称之为“母体节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