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上面说,这是‘战略保密工程’。”
林浩然浑身发冷。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核心团队召开紧急会议。
技术总监老周提出一个大胆方案:利用“声波之手”
升级版设备,结合AI地形建模,在不触碰禁区的前提下,远程探测K380岩层内部结构。
若发现异常空腔或金属残留,则向中央提交解封申请。
“我们不能再让一个家庭等五十年。”
林浩然说,“哪怕只有一个名字,也值得冒险。”
项目代号定为“破晓”
。
两周后,无人机搭载新型地脉扫描仪飞越K380区域。
数据回传显示,山体深处存在一处长约十二米、高约两米的封闭空间,内部有密集金属反射信号,形态极似人体排列。
更令人震惊的是,传感器捕捉到微弱但规律的震动频率??像是某种机械钟表仍在运转。
“不可能……”
老陈喃喃道,“那种环境下,任何精密仪器最多撑三个月。”
林浩然却想起了马占奎那只停摆的怀表。
他立即下令启动“共鸣装置”
反向解析程序,试图从震动中提取声音信息。
七十二小时连续运算后,一段极其模糊的音频被还原出来。
起初只是杂音,像风吹过缝隙。
接着,一声极轻的咳嗽响起,随后是一个男人断续的声音:
“同志们……坚持住……水还有半壶……小王别睡……外面……会来人的……”
全场死寂。
“这声音……至少被困了三天以上。”
法医专家判断,“而且不止一人。”
林浩然当即起草报告,附上影像、音频、地质数据,连夜递交给国务院办公厅、退役军人事务部及中央军委办公厅。
他在附件中写道:“这不是考古,是救援。
即便生命早已消逝,我们也必须确认他们的存在,归还他们的姓名。”
三天后,批复下来:同意组织联合调查组进入K380区域,开展非破坏性勘查作业,全程接受媒体监督。
行动当天,祁连山云雾缭绕。
百余名记者、学者、家属代表再次齐聚戈壁。
林浩然亲自带队,携带着最新研发的“记忆探针”
??一种能穿透岩石捕捉有机物残留电磁场的设备,理论上可读取死者生前最后的记忆片段。
钻探开始后第八小时,机械臂触及第一具遗骸。
随身物品包括一枚铁道兵徽章、一本写满家书草稿的笔记本、一支漏水的钢笔。
笔记本最后一页写着:“秀兰,等通车那天,我要抱着儿子坐一趟完整的车,从兰州到乌鲁木齐,一路看雪山。”
林浩然认出了这个名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