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我可以教你。”
“你会?”
“我在牢里学的。”
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投入湖心,涟漪久久不散。
饭后,他们真的搬出纸笔,在灯下开始第一堂数学课。
函数图像歪歪扭扭画在废纸上,赵建国讲解时偶尔卡壳,但始终坚持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清楚。
儿子听得很认真,时不时提问。
林浩然坐在角落,镜头静静对着这一幕,直到电池耗尽。
临睡前,赵建国给林浩然发了条微信:“谢谢你没问我能不能拍。
我知道你们想做什么。
但我希望,最后剪片子的时候,别把我写得太好。
我不是榜样,也不是救赎者。
我只是个还在努力不让自己再次消失的父亲。”
林浩然回复:“我们不会美化任何人。
我们要做的,是让真实本身拥有力量。”
回到喀什一周后,团队开始剪辑这部名为《第七天》的纪录片。
不同于以往的作品,它没有任何旁白,也没有配乐,全片依靠日常声响推进:闹钟响起、水龙头滴水、锅铲翻炒、脚步踩在楼梯上的回音。
节奏缓慢,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重量。
首映安排在学院礼堂。
放映到父子共骑电瓶车穿过晨雾的画面时,后排传来压抑的抽泣声。
当赵建国在灯下写下“fx=ax?+bx+c”
时,一位曾在监狱服刑的学员站起来鼓掌,全场随之沸腾。
然而更大的波澜来自外界。
视频片段上传网络后,迅速引发热议。
有人质疑:“这种平淡到近乎无聊的内容,凭什么被称为艺术?”
但也有人留言:“这是我爸的样子,是我丈夫的样子,是我从未敢奢望能被看见的生活。”
更有意义的变化发生在现实层面。
一家公益基金会主动联系,愿资助百名服刑人员子女参加职业培训;司法部某研究机构邀请林浩然参与“刑释人员社会融入影像档案”
项目试点;甚至有地方政府开始探索将“家庭叙事干预”
纳入社区矫正体系。
林浩然并未因此欣喜若狂。
他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提醒所有人:“热度总会过去。
我们必须警惕一种危险??当我们被认可时,就容易忘记初衷。
我们不是为了改变政策而拍片,而是为了让那些本来不会被听见的人,先发出声音。
制度可以迟到,但倾听不能缺席。”
就在此时,一封来自云南边境小学的信寄到了学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