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些纸币既然代替了流通的金银,就使国家有机会把较大数量的金银运往外国。
不过,所有这所有对于维持耗资巨大历时经年的一个对外战争也只能提供一点可怜的资源。
熔解私人家庭的金银餐具,更无济于事。
上次战争开始时,法兰西曾使用这种办法,但从这方面所得的利益还不足以补偿铸造的损失。
从前,君王积累的财宝曾提供一个大得多而且耐久得多的资源。
但在今日,除了普鲁士国王,整个欧洲似乎没有一国君王以积累财宝为政策了。
国库积累的办法已经不用。
本世纪的历次对外战争,也许是历史上费用最大的战争,维持这种战争的基金似乎很少依靠流通货币、私人家庭的金银餐具或国库财宝的输出。
上次对法战争耗去了大不列颠9000万镑以上的开支,其中不但有75000万镑新募的国债,而且还有附加的1镑2先令的土地税,以及每年从偿债基金中借来的借款。
这项费用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用在外国,即用在德意志、葡萄牙和美利坚,地中海各港口,东印度和西印度群岛。
英格兰国王没有积累财宝,我们也从来没有听说有非常大量的金银餐具被熔解。
据推测当时英国流通的金银不超过1800万镑。
不过,据说自从上次金币改铸以来这个数字是大大地被低估了的。
因此,我们不妨按照我记得曾经看到或听到过的最夸大的统计,假定我国金银合计达3000万镑。
如果战争是用我国的货币来进行的,那么根据这个统计,在六、七年间也一定曾经把这数目全部运出运回至少两次以上。
如果可以作这样的假设,那就能提供最有决定性的论点来证明政府没有必要注意货币的保存,因为根据这一假定,国内的全部货币必然从国内流出去然后又流回来,而且在如此短的时期内就往返了两次。
可是,在这期间内流通渠道并不显得比平常更空虚,有财力换取货币的人,很少会感到货币短缺。
在整个战争时期,尤其是在战争将要结束的时候,对外贸易的利润确实要比平常大。
这种情况在英国各港口引起了一种普遍的经营过度现象,同时这个现象又再次引起了对货币短缺的抱怨,而这种不满常常是伴随着经营过度的现象出现的。
许多人缺少货币,是因为他们既无财力可以换取,又无信用可以借贷,而且因为债务人觉得难于借贷,债权人也就觉得难于收回。
不过,拥有可以换取金银的价值的人,通常都能以它们的价值换取金银。
本世纪的对外战争显然不是用流通中的货币支付的。
所以,上次战争的巨大费用必然主要是由出口大不列颠的这种或那种商品支付的,而不是由出口金银支付的。
在政府或政府工作人员与一个商人签约将款项汇往外国时,这商人就向国外来往通汇处出一张期票,他为了支付这张期票,自然会尽力把商品而不是金银运往国外。
如果那个国家不需要大不列颠的商品,他就会设法把商品运往另外某一个他能购买到所需款项的国家。
把商品运往宜于销售的市场,总可取得相当的利润,但把金银运往国外,却很难得到任何利润。
当金银被运往外国以购买外国商品时,商人所获得的利润不是来自商品的购买,而是来自回收,来自出售在外国购回的外国商品。
但如果金银出口只是为了支付债务,那么他就得不到任何回收,自然也就得不到利润。
所以,他自然会绞尽脑汁,通过出口商品而不是出口金银的途径来支付他的外债。
《国家的现状》的作者指出,在上次战争期间,大宗大不列颠货物的出口并未带回任何回收。
而是用货物支付的。
除上述三种金银外,在所有大商业国家中,还有大量金银块交替地进口和出口以经营对外贸易。
这种金银块像国家铸币在国内流通一样在各商业国家之间流通,可以被视作大商业共和国的货币。
国家铸币的流动及其方向,受到在本国境内流通的商品的支配;大商业共和国的货币的流动及其方向,则受到在各个国家之间流通的商品的支配。
两者都是用来方便交易,只是前者用于同一国家的不同个人之间,后者则用于不同国家之间。
这个大商业共和国中的这种货币的一部分也许已经用于进行上次战争。
在一场全面战争中,人们自然会以为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货币的流动和流向会不同于和平时期,它们更多地会在战场周围流通,因为交战国军队所需的薪饷和食粮都要在交战地点周围及邻近国家购买。
然而这个大商业共和国的这部分货币中有多大一部分是大不列颠每年可能这样使用了的呢,它必然是每年或者用大不列颠的商品,或者用大不列颠的商品所购买的某些东西购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