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那些只会自怨自艾,哭天抢地,大肆宣扬自己的悲痛想要换来同情的人,往往会令我们厌恶。
但是,面对那些沉默而庄重的悲痛,那些只有在红肿的双眼、颤抖的嘴唇以及在看似淡然却撼动人心的举止中隐约透露出的痛苦,我们会与之一同沉默,并且不禁产生由衷的敬意。
而为了对此表示敬意,我们怀抱着忐忑的心情检查着自己的一切行为——唯恐不恰当的举止会扰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换来的和谐与宁静。
同样,当我们听任自己狂暴猛烈的怒火毫无节制地发作时,那蛮横无礼的暴躁是最令人厌恶的。
但是那些身处愤恨中却能表现出宽宏大量的人,其高尚的气度却让旁观者肃然起敬。
即使面对最大的伤害,他们从不越过最公正的旁观者心中自然引起的义愤,从不纵容内心的怒火无节制地渲泄,这种高尚的义愤决不允许言语、举止超出合乎情理的程度,即便只是在在思想上,也决不去图谋进行任何更大的报复与更严重的惩罚。
因此,尽善尽美的人性正是由这种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感情与正直无私和宽厚博爱的情怀所构成。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唯有这样才能达到和谐交流与沟通,人们的行为举止唯有这样才能显得适度与得体。
如同基督教重要教义所规定的那样,我们要像爱自己那样爱我们的邻居,而我们爱自己也就不能超过自己对邻居的爱,换句话说,我们仅能像邻居能爱我们那样爱自己,这也成为了一条神圣的戒律。
如同我们总是对超群的鉴赏力和广博的见识大加赞赏、深感钦佩,那必定是因为这种细腻的感受力与敏锐的观察力并不常能遇到一样。
在人们眼中,那些情感敏锐和自我控制的美德也往往被认为是非同寻常的品质,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能够拥有,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仁爱之心使人和蔼可亲,但这的确需要拥有比那些凡夫俗子更丰富细腻的情感。
宽宏大量使人高尚,而这毫无疑问需要做出比常人更加严格的自我控制。
一如凡人的小聪明并不能成就伟大的天才,仅仅符合日常的伦理道德也并不能成就真正的美德。
美德是卓越优异的,远高于世俗的非同寻常的品质。
细腻温柔的感情让人感到和蔼可亲,其高雅的态度和亲切的关怀令人惊叹。
恰如其分的自控力令人尊敬钦佩,其对于人类本能中难以把握的**准确的控制力使人惊异。
在这方面,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在那些应该受到尊敬和赞颂的美德和那些只是能得到认可的品行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在很多情况下,那些完美合宜的行为,只需要达到大多数平凡人所能做到的敏感与自制的普通水平即可,有时甚至连这种程度都无需达到。
拿一个非常粗俗的例子来说,在一般情况下,饥饿的时候吃东西自然是无可厚非,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然而如果这就是美德,那可真是荒唐可笑。
与此相反,在有些场合人们需要竭尽全力来进行自我克制,要做到尽善尽美困难至极,在这些情况下,人的行为只要在人们预期之上,即使其所做出的反应并不是最合适的行为,也仍是可贵的美德。
当脆弱的人性遭遇剧烈的刺激时,由于人性生来的不完善,即使能做出最大程度的自我控制,仍不能完全抑制由软弱人性中冲出的叫声,也不能把强烈的**降低到旁观者完全能够容忍体谅的程度。
所以在此时,受难者的行为虽非全然恰当得体,但仍然值得人们称赞,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被称作有修养的行为。
即使并不完善,无法做到尽善尽美,但这种克制的隐忍也非常人所能做到,相较于在相同场合中更加常见的毫无克制的行为,更显得难能可贵。
此刻——在我们要对某一行为进行赞扬或是责备时——往往会采用两个不同的标准。
是否尽善尽美,恰当得体是我们首先关注的。
而在那些极度困难的处境中,人们的行为从不曾、也不可能达到如此高度,与那些高不可攀的要求相比,总会有不得当之处存在。
于是,我们往往退而求其次,虽不能完美无缺,但只要更加接近——这是大多数人的行为所能达到的标准。
任何行为,只要超过了这个标准,不管它距离完美有多远,似乎都应该受到称赞;而与之相反,任何行为,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就理应受到责备。
同样,在评判那些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作品时,我们也采用这样的方法。
当一个评论家研究那些大师们的诗歌与绘画作品时,采用从不曾达到过的尽善尽美的要求作为标准,那么,除了缺点和瑕疵之外他不可能看到任何东西。
但是,如果他将这些大师的作品与其它性质相同的作品来比较,那么他就必然要采取另一种标准——与这一类型艺术中一般能够达到的程度相比,而当他真的采用这种新的标准来进行衡量时,只要他们比其他同类作品距离完美的标准更加接近,那么他们理应受到最大程度的褒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