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从源头上而言,也可以说是国事毁于高级参谋。
尤其是陈诚主导的抗战胜利后的部队编遣,导致很多军人因此而失业,士兵解甲归田后生计堪忧,所以有一些被编遣的部队就曾跑到南京中山陵哭陵抗议,东北的情形亦然。
曾在第五军做参谋处长的罗友伦认为,假如不匆促整编,而把部队统统维持到局面稳定之后,甚至把他们充实起来,情势尚不至于急剧恶化。
但他亦坦陈,那时军队的经费很有限,政府财力负荷不了,真是左右为难。
实际上这种情形正是考验幕僚智力、经验的时候。
裁减军队、与民生息这是对的,可是这些将领都是抗战有功之臣,将他们安插到后备军官团吃饭就算完事,殊为简单化,再说执行过程也太过仓促,好像在丢包袱一样,陈诚对此十分积极,行事又过于冲动,埋下祸根不浅。
这种事情需要顶级幕僚海涵地负的心胸,因为不可能没有更为妥帖的办法,只看如何运用智慧去实施转圜。
何应钦和陈诚,是蒋介石的左右手。
但他二人,各有各的脾气,各有各的心思。
何应钦持重稳妥,波澜不惊;陈辞修激扬冲动,意气凌云。
前者缺点是迟缓畏缩,后者不足是躁进欠周。
事后检讨他二人在此时的幕僚策划案,各有各的帮衬,形成针尖麦芒般的指责。
他两位和蒋介石的关系,也有马王爷三只眼的倔犟,并非一味地唯命是从。
蒋介石和何应钦的关系,是在北伐末期就有裂痕。
但尚能摆在桌面上,即令丑话,也说在明处。
因为下野的复职事,蒋介石找来何应钦的同乡李仲公,让他传话:“你告诉敬之,他没有我,不能成事;我没有他,照样可以成功。”
(《万耀煌口述回忆录》164页)
陈诚呢,退台之初,为了成立革命实践研究院,寻找院址一事,多位大员与会。
蒋介石恳切地问:有没有房屋可用?“陈诚拿一张纸在手中,折来折去,睬也不睬。
蒋介石难堪极了,林蔚看下不了台,连忙说:再想办法、再想办法……”
(同前书,329页)
高级幕僚未能将智慧协调到浑然天成的地步,导致大局逆转,当然是战史上莫大的遗憾。
白崇禧的东北战略
白崇禧号小诸葛,但他的幕僚中颇多地工人员,在最后关头起作用,反戈一击,使其猝不及防。
这时,他一点也不“小诸葛”
了,这真是智能有时而穷的极佳写照。
陈恭澍《英雄无名》中回忆白崇禧和蒋介石的矛盾导致战略的实施受阻,双方的肚皮官司将稳妥可行的战略大打折扣。
他们励志班训练中,请到班上讲过课的都是大人物和名学者,有一次也就请来了白崇禧。
陈氏说,白崇禧将军以国防部长身份对在训学员讲话,竟然对以往以及当前若干军事措施毫不掩饰地加以抨击,学员们听了暗自讶异不已,当场也听不懂他的弦外之音何在。
不过,即便是与参谋总长有任何见解上的不同,都不应该在一群纯洁的青年军官面前,作暴露性的发泄,使他们隐约觉出当时高层的矛盾在激化。
白崇禧与东北战略,名作家白先勇《父亲的憾恨》一文认为,1945年初夏的四平之战,白崇禧前往前线督促杜聿明所部新一军、新六军、七十一军,三天内攻下四平街,并继续进攻长春、永吉。
白氏战略乃是建议蒋介石不顾一切,乘胜追击,拿下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等城。
此时新一军已抵达松花江北岸,距离哈尔滨不足一百公里。
但此时马歇尔正代表美国政府在南京调停。
而蒋介石基于国内外种种复杂因素,遂将白崇禧这一关键的重大谋划搁置……导致战局从此逆转,对方整军反扑,噬脐莫及。
一个在大战的前夕及战争进行中得出的关键战略,其可行性只在瞬间有效,倘若瞻前顾后,顾虑重重,导致坐失良机,则再好的战略都会付诸东流。
东北以其战略上的超乎寻常的重要性,关涉到美苏之间的势力竞争。
于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并非能人匮乏,也不是没有上好的战略家,所缺少的只是这种战略实施的轨道,掣肘的因素太多,加上雅尔塔密约美国人自以为聪明,结果给人算计,如意算盘变成尾大不掉。
于是国军的战略受到美国战略的笼罩和制约,在剑拔弩张的环境中,一处失算,处处丢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