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胡先生所谈要点:其一,军队纪律大不如前。
其二,经济之纷乱至为可怕。
其三,国民党内部极其复杂,将来必分,不如在蒋介石领导时,任其分为两个党,旧招牌无论哪一部分承继,另一派名目可新设,领袖则暂时可处于超然地位。
胡适的策略,真是动了脑筋,不可谓不聪明。
但是套到现实的头上,却不是太紧就是太松,不是太窄就是太宽,总之不大合辙。
盖以当时并非没有分立的团体,他所针对的只是一家,在那惶惶不可终日的情形之下,看似妙招,实为拆台。
分立的团体,应为自然分化,经一番熔铸接洽碰撞重组,达到自然地分立,而非人力强为之,以霸王硬上弓的方式来达成良性竞争,结果绝不美妙。
此举,一是易招话柄;二是反对者众,吃力不讨好。
再说对现实的考量及对策,他和蒋介石的思维方式、出发点也颇歧异。
1938年春季,蒋介石因抗战初起,又考虑战后复兴问题,遂对党派欲加抑制,对党派思想之宣传,欲加羁控。
但又不愿出之以鲁莽,遂一相情愿,欲将其他党派融合在三民主义的统一信仰之下。
陈布雷说:“蒋氏的意思是要化多党为一党。
如果其他党派同意此议案,则国民党也可相应改动党名,或酌改组织结构。
但反对的声浪甚高,此议也就无疾而终。”
那些文化型参谋们
还是19世纪的末叶,王韬就提出通才办报的观念,这是强调记者的知识结构,他同时又提出史家办报的观念,则侧重于记者的忧患意识。
他的《论各省会城宜设新报馆》专论,倡导在省会设立西式报馆,并邀请“博古通今之士以操其简”
。
“秉笔之人,不可不慎加遴选。
其间或非通才,未免识小而遗大。”
操笔之人,需对中外时政、历史经济娴熟于心,发为可用可采之政论时文。
他们的意见往往写成文章,或以文化名流身份接受记者采访,将其意见公开发表。
而其意见,对于时代、国族,就别具一种可能性及参考价值。
卢沟桥事变,日本大举侵华,知识分子和全体国民一样,顿陷水深火热之艰难岁月。
日寇空军常常轰炸中国重要城市,以摧毁军民斗志。
轰炸的程度,时强时弱。
这和中美空军的反击强弱有关。
轰炸是在抗战后期才衰弱下去,此前,人民备受其罪。
法学家萨孟武在重庆时,也为轰炸头疼。
一会儿警报响起,跑进防空洞;往往飞机又不来了。
有时以为飞机不来,刚刚走出屋子,炸弹就轰然在不远处爆炸。
往来反复,神经几乎为之断裂。
这就是日本人所谓的疲劳轰炸。
最险恶的一次,南温泉中央政校一排宿舍被炸,萨先生家在内,一些房屋是直接中弹。
萨家的房屋全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连晾晒的衣服都炸碎,而“早晨内子买了一条鸡清炖,几碗粗菜,以备夜间过节之用,日军投弹,全部炸入泥土中了。
最奇妙的,厨房被炸,而在炉中清炖之鸡固然连瓦钵都飞到地上,却原封不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