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不愉快”
的关系似乎是唯一具有决定性的关系。
自我仇恨对象、憎恶对象,并试图毁掉任何带来不快情感的对象,而根本不考虑它们意味着性满足的受挫,还是自我保护需要满足的受挫。
可以确定的是,恨与对象关系的真正原型(prototype)不是源自**,而是源自自我为保存自身的斗争。
于是我们发现,在我们看来内容上呈现彻底对立的爱与恨,绝不仅仅是这样的简单关系。
它们并不是由原有共同物的裂变造成的,而是具有不同的根源,并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关系影响之下形成对立之前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
现在剩下的问题概括起来便是我们所知道的爱与恨的起源问题。
爱,源于自我,以自体性欲的形式满足其本能冲动的能力,这必须通过器官快乐才能实现。
它起初是自恋的,然后指向对象,这一对象被引入扩展的自我之中,它将该对象作为快乐之源,表现出趋于对象的动机力量。
它与后期的性本能活动保持密切的联系,一旦这些性本能被彻底合并,它才完全与性冲动相统一。
爱的预阶段以区域性(provisional)性目的的形式出现,而性本能的发展却是复杂的。
作为这些目的的第一个,我们发现有一个引入或吞并(dev)某一爱的类型的阶段,它要彻底破坏对象的分离状态,因此可将此阶段描述为一种“矛盾”
在性前期的肛欲攻击组织(sadistialanization)的更高阶段上[294],对对象的追求表现为试图控制,对对象的伤害或毁灭便成了毫无兴趣的具体表现。
在预阶段和这种形式中,就对对象的态度而言,很难将爱与恨分开。
只是到了性组织建立之后,爱才变成了恨的对立面。
爱的起源史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使我们认识到,爱为何经常表现为一种“矛盾”
,比如伴随着反对同一对象的仇恨冲动。
与爱混在一起的恨部分也源于爱的预阶段,此时爱尚未处于超越一切的境地,同时部分地建立在自我本能对对象的毁灭反应之上,从自我利益与爱的利益经常冲突的角度上看,这种毁灭反应可在真实短暂的动机中找到根基。
因此,在这两种情形中,混合的恨均以自我保护本能为根源。
当与某对象的爱的关系中断之后,总是有恨代替其位,于是我们便形成了爱向恨转化的印象。
这一情形导致了下列观点,具有自身真实动机的恨是由于爱退回到施虐的预阶段的结果,于是恨便具有了性欲(erotic)特征,爱关系的持续便有了保证。
爱的第三个对立面,即爱转化为被爱,是对主动与被动两极关系的反应,对它的判断如同判断窥视癖与施虐狂的情形一样。
[295]
我们或许可以做出这样的总结,本能变化的基本特征源于本能冲动对主导心理生活的三种强烈对立物的服从。
就这三种对立物而言,可将主动——被动描述为“生物性”
的,自我——外部世界为“真实”
的,而愉快——不愉快为“经济”
(eic)的。
关于“压抑”
的本能变化将成为下文的研究课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