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硬是让人给她梳头换衣,戴上祖传的银项圈。
“你来了。”
她用侗语说,由孙女翻译,“我们一直在练,怕到了外国,唱不好。”
林小树跪坐在她面前,握住她枯瘦的手:“您唱的每一个音,都是历史在呼吸。”
那一夜,他们在火塘边喝了米酒,吃了腌鱼,听老人们一句一句复述古歌的含义。
那些歌词讲的是祖先迁徙、洪水滔天、稻种如何从天上落入人间。
没有一句提到苦难,却处处藏着坚韧。
“我们唱歌,不是为了让人可怜。”
另一位老人石大爷说,“是为了告诉后代,我们走过来了。”
第三天,林小树带着团队开始录制送别视频。
他没让摄影师摆机位,只用手机拍下老人们收拾行李的模样:有人把族谱缝进布包,有人带上了陪伴一生的牛角号,还有人坚持穿民族服饰,哪怕坐飞机不方便。
临行前夜,全村人聚在鼓楼下为他们送行。
孩子们跳起芦笙舞,老人们齐声唱起《离别调》。
歌声一起,林小树眼眶就红了。
他忽然起身,走到鼓楼中央,掏出随身携带的口琴,吹了一段《我们的字典》主题旋律。
那是他在“微光班”
教孩子们的第一首曲子,简单,却有力。
老人们听懂了,随即改调接入侗族大歌的和声体系。
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在这一刻自然融合,仿佛山川与河流交汇。
视频后来被上传到“原生记忆实验室”
账号,标题只有四个字:《出发》。
播放量破亿,评论区刷屏:
>“这才是文化输出。”
>“他们不是去表演,是去回家。”
>“请全世界听听,什么叫活着的声音。”
一周后,八位老人顺利抵达北京,在国家非遗中心进行适应性休整。
林小树每天早晚都来探望,陪他们散步、吃饭、试音。
医疗组全程跟进,心理辅导师也随时待命。
但他发现,最让老人们焦虑的,不是身体,而是语言。
“我们不会普通话,更不会英语。”
吴阿婆担心地问,“外国人听得懂吗?”
林小树摇头:“你们不需要解释。
音乐本身就是语言。
当你们开口的那一瞬,所有人的心都会安静下来。”
他请来AI语音团队,制作了一段五分钟的多语种导览短片,用动画形式讲述“嘎老”
合唱的历史渊源,并配以中英法西俄五种语言解说。
短片将在纽约展厅循环播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