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真正的技术,必须踩进泥里才能长出来。”
第二天清晨,五辆满载设备的X3车队驶出东莞总部,目的地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
每辆车都加装了便携式语音采集舱和边缘计算终端,随行的还有六名语言学专家和两名神经科医生。
这是“家书键”
民族语言与病理语音双轨采集计划的第一站。
林正阳亲自送行,在车头贴上了手写的标语:“听懂每一句乡音,守护每一声心跳。”
与此同时,松山湖二期晶圆厂进入最后调试阶段。
这座占地四百亩的新厂区,将承载正阳未来五年70%以上的高端芯片产能。
徐师傅带着老技工团队驻扎现场,每天工作超过十六小时。
他在车间墙上挂了一幅字:“慢就是快,稳才能远。”
王振宇汇报称,新型GAA晶体管工艺已完成首轮流片,初步测试显示开关速度提升40%,功耗降低25%。
“但我们遇到了新的瓶颈??极紫外光刻胶的国产替代材料在曝光均匀性上仍有波动。”
林正阳沉吟片刻:“联系中科院化学所张院士团队,请他们派骨干入驻。
另外,从公司应急基金拨款两亿,设立‘光刻胶攻坚专项’,谁能在半年内突破,奖励一千万元。”
“会不会太高了?”
王振宇迟疑。
“不高。”
林正阳淡淡道,“一颗芯片卡住,整条产业链就得停摆。
比起这个代价,一千万只是零头。”
七日后,北京。
林正阳受邀出席国家智能制造战略研讨会。
会议室内坐着数十位院士、央企负责人与政策制定者。
轮到他发言时,全场安静下来。
他没有用PPT,只拿出一块普通的X3控制主板:“各位见过最贵的芯片是什么?麒麟?骁龙?还是英伟达H100?可我想说,真正决定一个国家工业命脉的,从来不是旗舰芯片,而是这上面每一颗不起眼的电源管理IC、每一根信号滤波电感、每一个封装基板上的微焊点。”
他顿了顿,声音渐沉:“过去十年,我们靠进口维持运转;现在,我们要让这些‘螺丝钉’全都长在中国的土地上。”
会场响起掌声。
工信部副部长当场表态:“正阳提出的‘根脉工程’已被纳入国家产业链安全重点支持项目,三年内提供专项资金不低于五十亿元。”
回到东莞当晚,林正阳收到一封特殊邮件。
寄件人是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能源厅前厅长伊万诺夫,附件是一段视频。
画面中,一辆涂着红十字标志的X3正缓缓行驶在西伯利亚冻土带上,车顶架着小型核电池装置,车内医生正通过毫米波雷达监测一名昏迷患者的呼吸节律。
旁白用俄语说道:“这是我们第一辆‘移动生命站’。
它救活了一个被暴风雪困住三天的猎人。
感谢你们,把未来带到了极寒之地。”
林正阳看完,久久未语。
他打开全球运行地图,发现北极圈内已出现十几个稳定的光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