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与此同时,《言种》第二辑正式出版,首发仪式定于春分日举行。
邀请函发出去三千份,实际到场逾五千人,连许多退休教师、老知青家属都专程赶来。
发布会上,苏晓朗读了那段教师日记的最后一则:
>今天,孙女拿回一张奖状,上面写着“诚实守信好少年”
。
我抱着她哭了。
>我终于等到这一天:说真话,不再是罪过。
全场静默数秒,随即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然而风暴也随之而来。
三天后,书院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暂停所有“家史工作坊”
对外活动,理由是“内容敏感,需重新评估”
。
紧接着,多家合作媒体收到警告,不得报道相关展览;几名参与采集的志愿者被单位约谈,暗示“影响稳定”
。
林小禾没有回应。
她召集核心团队,在地下资料室召开秘密会议。
“他们怕的不是过去,是现在有人敢提过去。”
她说,“但我们不能停。
一旦停下,就是默认沉默。”
陈砚从外地赶回,带来一个惊人消息:国际口述历史协会愿意接收全部数字备份,并承诺永久保存。
同时,已有三家海外出版社表示愿联合出版《言种》英文版。
“这意味着,国内可能再也看不到这本书。”
他说。
林小禾沉默片刻,点头:“那就让世界听见。”
他们连夜行动,将所有原始录音、手稿扫描件加密上传至分布式存储网络,并设置自动释放机制:若主团队连续三十日无更新指令,资料将自动向全球公开。
与此同时,林小禾做了一个大胆决定??举办一场“影子展览”
。
地点选在城郊废弃的老礼堂。
那里曾是批斗大会的举办地,如今墙皮剥落,梁柱倾斜,却自带一种历史的重量感。
她们用投影仪将“未竟之声”
展的内容投射在斑驳墙壁上,参观者需佩戴耳机,按预约时段分批进入。
第一晚,来了八十九人。
有白发老人拄拐前来,在“张有田”
名字前跪地痛哭;有年轻人默默录下每一段音频,说要带回老家放给父母听;还有一位former干部子女,听完血书故事后留下一封信:
>“我父亲是当年工作组负责人。
他临终前说,这辈子最对不起的,是那些低头走路的孩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