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录音里,她带领一群听障儿童用手感知振动,学习用脚踩节奏、用掌心感受鼓膜波动。
其中一个孩子,居然靠着触觉学会了吹埙,虽然音不准,气息弱,但每一次发声,都让全班鼓掌欢呼。
“你说过,声音的本质是共鸣。”
她在邮件中写道,“我现在明白了,不一定非要用耳朵听,只要心灵能共振,就是最美的音乐。”
林见鹿把这段录音加入了他正在筹备的“中国声音全景图谱”
项目。
这个由国家支持的长期工程,旨在十年内系统采集十万条具有文化价值的本土声音,涵盖民族音乐、地方戏曲、生产劳作、日常口语乃至自然生态声响。
而在图谱首页,他写下这样一句话:
>“每一个曾在这片土地上呼吸、哭泣、歌唱过的灵魂,都不该无声消逝。”
冬天来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传来消息:末伦说唱成功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审意见特别提到:“该项目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展现了高度的人文关怀与科技融合创新,为全球濒危口头传统的保护提供了典范案例。”
庆功宴上,没人见到林见鹿。
有人说他在办公室加班,有人猜他又去了哪个山村。
实际上,他正坐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一户牧民家中,围着炉火,听巴特尔和他的弟弟一起合唱一首古老的英雄史诗《江格尔》。
兄弟俩轮流主唱,声音苍劲悠远,在零下二十度的寒夜里穿透草原。
他没有急于录音,只是静静听着,偶尔帮他们添一块牛粪?子。
直到午夜,歌声终了,老人问他:“林老师,你说一百年后,还会有人这样坐着,听我们唱完一整首吗?”
林见鹿望着跳动的火光,轻声回答:“会的。
因为总有人记得,有些声音,必须面对面才能传递。”
他取出一枚小巧的太阳能录音器,放在桌上:“这是给你们的新设备,操作简单,录完可以直接上传到‘山河传唱’平台。
以后你们每唱一次,都会自动存入‘声音基因库’,永久保存。”
巴特尔看着那台机器,久久不动。
finally,他伸出粗糙的手掌,小心翼翼地摸了摸表面,像抚摸一只刚出生的羔羊。
“那我明天就开始录。”
他说,“先把《江格尔》十二卷唱完。
我记不住谱子,但我记得每一句话该用什么样的力气去喊出来。”
林见鹿笑了:“那就请您,慢慢唱。”
雪落在帐篷外,悄无声息。
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数据中心,“山河传唱”
平台刚刚突破百万条用户上传记录。
一条来自新疆喀什的留言悄然浮现:
>“我是维吾尔族老太太,七十四岁,会唱十二木卡姆选段。
以前觉得没人爱听,现在知道有人愿意收,我就每天录一段。
希望等我走了以后,孙子还能听到奶奶的声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