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证明:一块空白石碑刻着“已失传的赫哲族渔谣”
,一张褪色照片配文“最后一位会唱《盘王大歌》的瑶族师公,2017年去世”
;还有一面墙贴满便签纸,写着网友提交的“我家曾经有的声音”
:“外婆摇扇时哼的童谣”
“爷爷修自行车链条的叮当声”
“夏天傍晚巷口卖冰棍的吆喝”
……
许多参观者驻足良久,有人默默流泪。
展览期间,林见鹿接受央视专访。
主持人问:“你觉得‘山河计划’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他想了想,答:“不是保存了多少条录音,而是让很多人意识到??**原来我也曾是一个声音的继承者**。”
节目播出当晚,平台新增注册用户超过十万,其中四成是六十岁以上老人。
他们不会操作智能手机,便由子女协助上传家中老唱片、旧磁带、甚至泛黄的歌词本。
有人寄来一盒cassette,标签手写着:“我爸唱的川江号子,他死了三十年了,但我一直留着。”
这份重量,林见鹿懂。
冬季来临前,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开放“山河传唱”
源代码,联合清华、央音等高校成立“开源声音联盟”
,推动建立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存储网络。
每个节点均可自主运行服务器,数据加密分片存储,防止单一机构垄断。
他在宣言中写道:“文化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任何一个政府,它属于每一个愿意为之发声的人。”
此举震动业界。
资本方担忧“难以变现”
,技术圈则惊叹其理想主义勇气。
唯有那些散落在山野间的传承人们,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了支持??潘阿婆托人送来一匹自织土布,上面用彩线绣着一行小字:“声不断,路不绝。”
新年将至,林见鹿再次踏上旅途。
这一次,目的地是甘肃敦煌附近的一处戈壁滩。
据一位老考古队员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一座废弃烽燧下听到过牧羊人哼唱一种奇特的“沙粒歌”
,歌词含混,却能在风中形成奇异回响,疑似古代边塞军旅谣曲遗存。
车队穿越荒漠时,卫星电话突然响起。
是苏晓冉,声音激动:“林老师,我们成功了!
第一个基于‘声音基因库’训练的辅助创作AI上线测试,但它不是用来生成民歌的??而是帮失语症患者重建语音模型!
有个孩子靠它喊出了六年来的第一声‘妈妈’!”
林见鹿望着窗外无垠黄沙,久久说不出话。
风卷起细沙拍打车窗,像无数细小的声音在叩门。
他知道,这场盛宴远未结束。
它没有终点,只有延续。
如同大地深处永不枯竭的回音,
只要还有人愿意倾听,
它就会一直存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