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纵横家往往善于用对偶、排比等铺张的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锋芒所至,所向披靡,给人一种雄健、刚强的感觉,极具鼓动性。
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一般的议论社会现象、历史现象,或阐明个人见解的文章中。
苏洵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
在他的论说文中,论点精深,说理透彻。
他所发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另一方面,他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把精深的道理用简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把道理说得清晰明了。
苏洵的文章,少或百字,多或千言,但不管文章内容多少,也不管是议政的还是议兵的,是议经的还是议史的,苏洵都在文章的结构上,精心布局谋篇,因物赋形,构思出工整严谨而又富于变化的形体。
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大师,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独具匠心地设计出一幢幢风格各异的建筑。
苏洵文章的语言,字字珠玑,句句珍宝,既古朴凝练,又生动形象,妙语连篇,内涵丰富,读了使人回味无穷。
苏洵论文,见解亦精辟。
苏洵提倡学习古文,反对浮艳怪涩的时文;主张文章应“有为而作”
,“言必中当世之过”
;强调文章要“得乎吾心”
,写“胸中之言”
。
他还探讨了不同文体的不同写法和共同要求。
他特别善于从作品比较中品评各家散文的风格与艺术特色。
北宋嘉佑二年,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梅圣俞参与其事。
他们看了苏轼的试卷,“以为异人”
;对苏辙也颇欣赏,“亦以谓不忝其家”
,于是兄弟俩同第进士高等。
苏轼当时二十二岁,苏辙十九岁。
由于苏氏兄弟一起高中,还曾引起一场风波,落第的考生们有表示不服的,甚至怨谤纷纷。
但三苏却因此很快的成名了。
苏辙兄弟就正是这样在“士人”
的“怨谤”
中脱颖而出。
这时欧阳修又特别赞赏苏洵的文章,誉为“孙卿子之书”
,并献诸朝廷。
于是,“一日父子隐然名动京师,而苏氏文章遂擅天下”
。
许多考生,争读他们的文章,甚至学习他们朴实高古的风格。
当时有谚语说:“苏文生,吃菜根;苏文熟,吃羊肉。”
是说精熟三苏的文章,就能登科及第,享有富贵,足见三苏文章受世人重视的程度。
据说,苏辙兄弟登科时,苏洵对两个儿子以一举成功,而自己却曾是科场的败将,有所感触道:“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