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到最后,注定了会失败。
嘉宾陈晨:我同意这个说法,搞教育,老师和学生都不可或缺。
老话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起码得有人领路,才能事半功倍。
不然给你一本《量子物理》,你一点基础都没有,又没人教你,你自己硬啃,要怎么啃下去?牙都磕坏了。
嘉宾小航:所以才说八十年代是个关键的转折点。
大家学习的热情有了寄托的点,没被浪费掉,才促成了后来的科技成果大爆发。
我们看现在看到的大飞机、航母、驱逐舰等一批大军舰还有导弹这些,以及计算机技术,基本上都是在80年代取得突破的。
嘉宾柯柯:这些也可以说是之前积累的成果的大爆发呀。
大家闷头干了20多年,突然间把东西拿出来,直接闪瞎了世界的眼。
嘉宾小瑞:我不这样认为。
80年代的突破是方方面面的,不仅是各种高端的设计呀以及核心技术,还有工业基础的夯实,现代化企业全面质量管理都是从那个时期开始的。
包括我们国家现在随处可见的温室大棚,管道引水,喷灌、滴灌、夜间浇灌,让对土壤盐分有不同要求的作物轮作这些,同样是在80年代全国推广的。
就是底子再厚,也没办法一下子喷发成这样。
主持人:我觉得你意有所指,你想说什么?舞台给你,话筒给你,请开始你的表演。
嘉宾小航:笑,他一开始就说了,电视大学嘛。
80年代和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电视大学。
嘉宾柯柯:我反对,最早在60年代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电视大学。
从1960年到1966年,北京电视大学培养了5万多名学生。
80年代的电视大学不过是前者的延续。
嘉宾小瑞:那能比吗。
60年代的电视大学是什么规模?80年代又是什么规模?上课老师水平也不一样啊。
嘉宾柯柯:你对60年代有什么误解啊?当时的电视大学水平一点也不低。
北京大学负责数学系和中文系的教学;北京师范大学负责物理系、化学系的教学;北京师范学院负责办预科。
赵朴初、季羡林和王力这些教授都是去上过课的。
你要是认为这个水平低,那我无话可说。
至于规模小,那是因为生产力的限制。
嘉宾小瑞:你非要跟我杠吗?你难道不知道80年代的电视大学有多神奇?你说的这些名校的教授都跟着学的。
当时大学课堂是以电视大学为主,专业老师只能充当辅导员的角色,在教室里负责给没有听明白的同学答疑解惑。
有的时候,因为电视讲授的知识过于先进,一位教授解决不了学生的疑惑,整个教研组的人共同讨论,反复揣摩,将录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最后才敢给学生做解答。
你刚才提到了这些大学还有教授,当时也是这么做的。
这在全国都达成了共识,我们必须得学习最先进的知识,不能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更多的时间了。
这样,你还认为80年代的建设大学仅仅只是在60年代基础上的延续吗?
嘉宾小航:当时应该是全民都上过电视大学。
为了方便大家上学,那会儿国家好像还拿出了专项资金,硬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实现了村村通电。
几乎每个大队都有1~2台电视机,这些钱有的是国家专项基金,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城市居民以及海外华侨的捐赠。
大家掏腰包就是为了让所有人都有学习的条件。
这种规模和速度,就是放在眼下,全世界也没几个国家能实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