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说起来简单,其实挺难的。
这都是80年代给我们打下的基础,让40年后的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路。
嘉宾柯柯: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
主持人:噢噢噢,来了来了,我还担心我们的话题太无聊,柯柯睡着了。
好,现在把话筒给你,请开始你的表演。
你的看法是什么?
嘉宾柯柯:我认为什么科学的春天科技园年之类的,实在是言过其实。
包括大家刚才讲的全民投身到科学研究这些工作都来,其实在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尤其是知青下放之后,就已经普遍存在了。
比方说公社工厂办大学,再比方说,很多生产队都有自己的技术员,不仅仅是从上级单位领种子、农药、化肥这些。
他们真的承担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
像是做654菌肥,做糖化饲料,都是日常。
她们当中还有很多人从农业学校、农业研究所拿了自己开始做各种粮食的杂交实验,最常见的是小麦。
我们家乡那边有种小麦,耐旱抗盐碱能力很强,就是下放知青当了生产队的技术员之后,持续的整整10来年时间,不停地试验筛选再种植再选种,最终筛选出来的。
那个小麦磨出来的面粉口感特别好,在我家乡大面积种植,适应性很强。
1978年知青大回城的时候,他获得了招工的机会,可以回大城市。
但因为他的杂交小麦工作正到关键时期,他舍不得放下农村的事业,硬是咬牙坚持留守农村。
又干了整整5年,才算把这工作告一段落,然后去考了研究生。
毕业之后,他拒绝了外国公司的offer,重新返回我们家乡,去农科站工作,开始推广小麦品种。
我们家所在的生产队,当年种了这个新品种,平均亩产增收了500斤,当时都轰动了。
我觉得说80年代是科技元年,那完全不尊重前辈们的付出。
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其他的牛胰岛素以及青蒿素这些,都是80年代之前就出了成果的。
也都可以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嘉宾秋秋:这个,我赞同。
那你得承认,在此之前你说的那些,那个年代的工厂大学我不知道。
但公社大学我是知道的。
我堂舅,也就是我堂爷爷家的儿子,当时被选去了。
但说实在的,他并没学到什么实在的东西,因为老师本来水平就不高。
教人喊口号倒是挺厉害的,但口号不能当饭吃。
两年公社大学一上完,我那堂舅变得夸夸其谈,而且不愿意劳动了。
我堂爷爷说他打他,他就穿着鞋袜直接往田里跳。
南方水田啊,那个时候穿不上鞋袜的人太多了,家里有干净的新鞋袜,大家都宝贝的很呢。
他就这么跳下去。
差点没气死我堂爷爷。
嘉宾小瑞:事实上就是他喊的高调子和现实情况并不相符,所以他自己都不相信。
我估计他可能是希望通过上公社大学脱离生产劳动,结果还要回到原点,所以无法接受。
嘉宾秋秋:他也说他没学到什么东西。
本来基础就特别差,然后公社办大学,当时我们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少的可怜,这样的大学师资情况可想而知。
条件不成熟,搞得再热闹,也没现实土壤可供它生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