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你看,这就是饮食的传承,”
苏青小声对陆帆说,“老板坚守着爷爷的配方,李伯坚守着年轻时的味道,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清江的饮食文化。
而这种传承,也是地理环境造就的——如果没有清江的渔产,就没有这碗三鲜面;如果没有渔民的需求,这碗面也不会传承这么久。”
陆帆点点头,掏出相机,想拍这温馨的一幕。
苏青看到了,笑着说:“我帮你调整一下角度,把李伯、老板和窗外的渔船都拍进去,这样更有故事感。”
她站起来,走到陆帆身边,指着相机屏幕,“稍微往左边一点,这样能拍到李伯喝酒的动作;再把镜头往下压一点,能拍到面碗里的食材;背景里的渔船也要拍进去,这样就能看出面和清江的关系了。”
陆帆按照苏青说的角度拍了张照片,照片里:李伯坐在桌前,手里拿着酒杯,嘴角带着微笑;老板站在旁边,手里端着汤碗,眼神温和;窗外的清江是碧绿色的,渔船在江面上漂着,渔民正弯腰捡渔获;前景的面碗里,鲜鱼、虾、蛤蜊清晰可见,汤汁冒着热气——整个画面充满了烟火气,又带着点诗意,像幅活的水墨画。
“拍得真好!”
苏青看着照片,忍不住赞叹,“这张照片能看出很多东西——面的味道、人的故事、清江的地理环境,比单纯拍一碗面有意义多了。”
陆帆看着照片,心里突然有了个想法——他的书稿不应该只记录美食的味道,还要记录美食背后的人和故事,还有美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样的书稿才更有深度,更能打动人。
“谢谢你,苏老师,”
陆帆真诚地说,“你让我对美食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知道,我的书稿可以写得更丰富。”
“不用谢,”
苏青笑着摆手,“我也从你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怎么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怎么把美食的故事讲得更生动。
以后要是有机会,我们可以一起调研,你拍视频,我写文字,合作一本《中国美食地理》,肯定很有意思。”
他们吃完面,陆帆去付钱,老板笑着说:“两碗面,西十块,辣椒酱不要钱!”
陆帆付了钱,老板还特意叮嘱:“下次来清江,记得还来我这吃面,我给你们留最新鲜的鲈鱼!”
陆帆和苏青谢过老板,一起走出店门。
店门口的大榕树下,几个孩子正在玩游戏,他们穿着鲜艳的衣服,跑着跳着,笑声清脆,偶尔会捡起地上的桂花,撒向对方,桂花落在孩子们的头发上、衣服上,像撒了把碎雪。
“我要去雁荡山调研了,”
苏青停下脚步,对陆帆说,“雁荡山是典型的火山地貌,土壤肥沃,适合种笋,当地的笋很有名,比如毛笋、早笋、鞭笋,当地人会用笋做很多菜,像笋干烧肉、笋丝面、油焖笋,都是特色。
我想调研一下笋的种植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还有这些笋菜的历史。”
“这么巧!
我也要去雁荡山,”
陆帆眼睛一亮,“我想拍雁荡山的美景和特色美食,比如你说的笋丝面,听起来就很好吃。”
“那我们可以一起走一段,”
苏青笑着说,“我给你当向导,告诉你哪里的笋最好吃,哪里的风景最适合拍照——比如雁荡山的‘大龙湫’,瀑布下面有个小村庄,村里的阿婆做的笋丝面最正宗,用的是刚挖的早笋,鲜得很。”
他们沿着清江岸边往雁荡山方向走,江风很清爽,带着水的湿气和鱼的鲜气,吹在脸上很舒服。
江岸边种着些芦苇,芦苇的叶子是绿色的,随风轻轻摆动,偶尔会有小鱼跳出水面,溅起细碎的水花,然后又钻进水里,消失不见。
远处的雁荡山奇峰林立,山峰的形状很奇特,有的像柱子,有的像骆驼,有的像老人,山顶飘着淡淡的云雾,像披了层薄纱,若隐若现。
“清江是瓯江的支流,全长大概五十公里,”
苏青边走边给陆帆介绍,“清江的水质很好,是国家二级饮用水源,因为上游没有工厂,污染少;而且清江的水温很适宜,全年平均水温在15℃左右,适合浮游生物生长,所以渔产很丰富,除了鲈鱼、虾、蛤蜊,还有鲫鱼、鲤鱼、草鱼,都是当地的特色。”
他们走到一个码头,码头是用石头砌的,表面有些光滑,应该是被江水冲刷了很多年。
码头上停着一艘老渔船,渔船的木质己经发黑,船身上有几道深深的划痕,应该是被礁石撞的;船帆卷在桅杆上,帆面是深蓝色的,上面印着个小小的“福”
字,己经有些褪色;船头放着个旧收音机,外壳是红色的,上面有几道裂纹,应该是用了很多年了。
“这是阿贵的渔船,”
苏青指着渔船,“阿贵今年六十多岁了,捕了一辈子鱼,以前是‘远海捕捞’,跟着大船去东海捕鱼,后来年纪大了,就留在清江,做‘近海捕捞’。
他的渔船有三十年了,是他父亲传给他的,他说这船陪了他一辈子,比亲人还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