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据司马迁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称,卫青所部是“全甲兵而还”
。
虽然不能把这句话理解成毫无伤亡,但相比于斩获,此战付出的代价很小,应该是可以确定的。
卫青不负天子和朝野期望,再次建立大功,令刘彻感到了无比的喜悦和欣慰。
大军凯旋后,刘彻立刻封卫青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其麾下部将也跟着一荣俱荣,苏建封平陵侯,张次公封岸头侯。
河南地终于被纳入了帝国版图。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守住这片广袤的土地。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当年蒙恬修筑的各处要塞重新利用起来,加以修缮、整固,然后派兵驻防。
但这样一来,后勤补给会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
眼下的河南地没有汉朝百姓,没法就地向军队供应粮秣和物资,只能由朝廷从后方千里转运。
这样效率太低,且一旦出现紧急军情,后勤供应会有接续不上中断之虞。
刘彻把这个问题先抛给了内朝官,让他们想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很快,中大夫主父偃就提出了一个针对性很强的方案。
他认为,不仅要派重兵驻守河南地,而且应该在此专门设立一个行政区,并将其经营为一座军事重镇。
为此,他提出了三点理由:第一,河南地平原肥沃、水草丰美,足以建设成为一个粮食供应基地,省却千里转运之劳;第二,北边的黄河与蒙恬当年修筑的长城,就是两道天堑,可阻遏匈奴兵锋;第三,只有设立行政区,才能真正开拓帝国的领土,使河南地成为日后消灭匈奴的根据地。
这个方案一呈上来,刘彻立马在心里给主父偃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可这么大的事情,终究还是得让负责行政的外朝去推动,于是刘彻就把方案转给了公卿们。
不料,这帮外朝官一看就纷纷反对,说这个方案涉及面太广,具体实施起来工程量太大,劳民伤财,多有不便。
时任左内史的公孙弘还举例说:“早在秦朝,蒙恬就曾发动三十万人在黄河以北筑城,后来因工程太大而中辍,最后只好放弃。”
虽然外朝公卿一片反对之声,刘彻还是力排众议,颁下诏命,全
力推行主父偃的方案,宣布在河南地设立朔方郡(郡治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并派卫青部将苏建负责督建朔方城,同时把当年蒙恬留下的要塞全部予以修缮,重新投入使用。
这的确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
要在遥远而蛮荒的北方地区兴建一座大型城池,所需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朝廷从各地征调了十几万民夫和工匠前往朔方。
而工程所需的各种器械和设备,以及士卒和民工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生活物资,都要由内地辗转运输,络绎不绝地运往数千里外……
工程动工不久,朝廷又从各地征募了十万百姓,命他们移民朔方,充实边塞,开垦农田,以保障军队的后勤。
一句话,这项工程及后续配套工作,耗费了大量民力,也耗费了巨量的国库储备。
司马光就在《资治通鉴》中称,因兴建朔方城,“转漕甚远,自山东(崤山以东,即中原地区)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并虚”
。
说国家的府库因此被掏空,显然有些夸大。
但毫无疑问的是,从这一刻起,随着汉武帝征伐四夷、开疆拓土的脚步逐渐加快,汉朝从立国以来积攒下的雄厚国力,就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开始急剧消耗了。
与这个历史进程相伴随的是,在“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的状态下享受了七八十年时代红利的汉朝百姓,也终于要开始
勒紧腰带过苦日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