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春秋》的大一统思想,是天地之间的大道,古今不变的大义。
可当今之世,各种学说的师承不同,所持的见解各异,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治国方略,言人人殊,莫衷一是。
所以执政者找不到统一的方向,致使法令制度屡屡变更,令臣民无从遵循。
凡是不在六经(儒学的根本经典《诗经》《尚书》《礼经》《乐经》《易经》《春秋》)范围内的、与孔子思想相抵触的学说,都应该禁绝,不要让它们跟儒家思想并立于世。
这些异端邪说灭绝了,国家的纲纪才能统一,政令才能明确,民众也才能切实遵守。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
中最后的这段总结陈词,概括起来就是八个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事后来看,汉武帝刘彻接受了这项提议,并且全盘接受了董仲舒在“天人三策”
中提出的一整套政治理念;进而在数年后时机成熟时,自上而下地掀起了一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政治思想运动;最终将儒学定于一尊,确立为国家的意识形态。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这是划时代的一页。
从此,儒家思想正式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不但一
举奠定了在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而且把这个地位牢牢保持了两千年之久,从而塑造了中国文明的基本特征与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并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中,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性格。
不过,有必要指出的是,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其实在相当程度上经过了改造,并非原汁原味的孔孟儒学,而是明显杂糅了“阴阳五行”
“刑名法术”
等其他学派的思想。
尤其是在一些根本性的原则上,董仲舒极大地吸收了法家的思想理论。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我们耳熟能详的“三纲说”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即君要做臣的表率,父要做子的表率,夫要做妻的表率;同时为臣、为子、为妻者,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
这一君权社会的伦理准则,显然与人权平等的现代社会绝不相容。
而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现代中国人,普遍把“三纲”
视为孔子的思想主张,因而对儒家口诛笔伐。
其实,这是莫大的误解。
最早提出这一主张的,是法家而不是儒家。
如韩非所言:“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
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
(《韩非子·忠孝》)这是在单方面强调弱势一方要对强势一方尽义务,而无视了弱势者应有的权利。
反之,孔子对此的表述却跟韩非截然不同。
他说的是“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