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让他目瞪口呆,而东北军的诸多将领,也都恍然大悟,纷纷大骂蒋介石不安好心,这是才脱狼口,又入虎穴啊,原来西华是那么强的力量,中央军自己都未必敌得过!
两军何去何从?接下来是多次的军事会议,以及两人之间的多次秘商。
他们已经被中央军和西华军两大势力顶在了中间,谈不上有多少回旋之力了,如果失去关中,就意味着基本上告别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但西华的条件,又让他们难以接受,既然西华的意思,是让与共产党有交情的西北军,都要荡然无存,对于没有交情的东北军,还能谈什么呢?张学良自己想想,也不愿意啊,他想到惨死的老父,难道让父亲的一辈子心血,就这样湮没无闻?
两军总计,毕竟有33万人,7个军的兵力,这在民国,也是非常大的力量了,必须死中求活。
根据杨虎城掌握的西华情报,西华军拥有大量的重炮和坦克等先进重装备,如果在平原地区对撞,东北西北两军,肯定不是西华的对手。
所以唯一的生机,是利用秦岭横亘在陕西、甘南与四川之间,山高险峻,充分利用地形来构成对西华的阻碍,设置山区阵地,层层阻击。
这个战略也是不得已,秦岭之中,如果驻屯大军,那么运输补给是很吃力的,必然消耗大量人力。
所以也只能是大军屯驻秦岭之下,派出多股侦察兵监控,一旦西华进军,立即进兵秦岭。
至于汉中,张、杨两人都决意放弃,西华已尽得大巴山之险。
而西华筑路出川后,汉中更是无险可守,西华军本来就要进驻到汉中了。
而且如果大军派驻汉中,大量补给都要翻越秦岭支援,这怎么可能支撑得住?
所以张学良下令汉中驻军,立即撤退到秦岭一带修筑工事,胡宗南的第一师跑掉后,这里剩余的部队,本来就是杂牌中的杂牌,毫无战斗力可言,现在干脆让他们监督民工,修筑秦岭的防御工事。
秦岭防御之险要,主要是“两关三道”
,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另有三条谷道穿越秦岭中部,可为汉中与关中之间的通道。
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
三条谷道连通关中与汉中。
但以秦岭之高峻,每条谷道都可谓曲折回旋,幽深险峻,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规模运动,尤其不利于粮草补给的运输。
最紧要的,自然是散关,古称为崤谷。
最近的几百年,南北相争,都是以散关为重。
散关又称为大散关,宋朝诗人陆游名句“铁马秋风大散关”
,让其名扬天下。
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的清姜河岸,它是所谓关中四关(即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很早的时候就是周朝散国之关隘,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
、兵家必争之地。
这个关口山势险峻,层峦叠嶂,是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气势的。
但是散关,仍然是最适合大部队行军的,所以西华必攻散关。
而散关如果不守,那么西华军就会长驱直入关中平原,所谓“八百里关中”
,本来就是指从南面的散关到北面的函谷关之间的关中地带。
所以此地将由东北军最精锐的部队,王一哲的六十七军驻守,这还是因为散关地势有限,不能集中太多的兵力,所以另一个强军,第57军将为其后备。
东北和西北两军的7个军中,将有5个军调往秦岭山下,准备防御作战。
两个人的心态是,就是压上所有资本,与西华拼它这一家伙。
如果西华实在太强,反正也没有其它出路了,投降了事呗,还能怎样呢?反正如果对西华作战失败,逃到蒋介石那里,也没有好果子吃,惨败的军队肯定被蒋介石吞并,自身还能有个闲职就不错了。
这样的话,与投降西华有何差别呢?
当然,他们都不愿意把部队拼光。
尤其是东北军的高级军官们,大家的思想都很明确,东北军现在是一身的耻辱,从上到下,多少人都想着要打回东北老家去,向日本人一雪国耻,怎么能都死在内战中呢?所以一个默契就是,先打打看,能防住,就能据守甘陕两省地盘,以待将来。
如果打不过,那就投降,东北军也是民族武力啊,哪怕让西华改编了,只要最后能参与收复东北,死了也才甘心嘛。
至于西北军的高级军官们,由于杨虎城本人的思想倾向,其实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些“亲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