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所以,没有日本发动的珍珠港袭击,美国也会另外找到足够的理由,来参加欧战,以实现其最后的目的。
在这个第二阶段,美国暂时放弃对德国的债务,也就无所谓了。
迄今为止西华的一切顶层设计,就是要利用这种“大历史趋势”
,来实现自身的崛起。
德国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对于德国价值的考虑,那就是两个方向,主要的方向是,德国还有什么羊毛可褥?显然最主要的是科技和人才,除此之外,也很难有其它的方向了。
历史上证明过的重要德国科技,前期已经通过资本的功能,获得了七七八八,而希特勒既然决意走向战争,这几年他对军工技术的保密性,就会大大重视,一些最新的德国军工科技,并不容易获得。
所以当下的合作,在科技方面,重点只能是“军民兼容”
,即那些在民用方面具备更大潜力的科技,在军工方面也有一定用途的,例如合金材料和化工。
未来对于德国最新军工科技的取得,还需要在德国彻底陷入消耗战后,通过战略资源交换的逻辑,逼迫德国给出。
人才方面当然是以科技为主,但也可以兼顾管理方面,尤其是系统管理、工程管理这些德国的强项,对于德国人才的策略就是“两波流”
,在二战前抢夺犹太科技人才,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抢夺一些德国本民族的科技人才。
除了褥羊毛这个主要方向,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在我党和我国不付出重大代价的基础上,有没有可能增强德国的战争潜力,让德国在二战中支持得更久?
李思华对此并没有所谓的“道义负担”
,前世有些“学者大V”
,恨不得希特勒在最初就被掐死,欧洲人多死一个,就如丧考妣,至于自己国人死了那么多,却冷漠以待,整天说着要原谅日本人,“日本人民是无辜的”
,这不是扯淡吗?本质上,那些人,就是将欧洲人,视为他们心中的贵族顶礼膜拜,而将自己的国民,当成贱民、恨之欲死。
每一个圣母背后的面目,都是漠视其它。
说到底,二战的欧洲部分,不过是新帝国主义对老帝国主义的挑战而已,欧洲的有些小国,例如后来的南斯拉夫,确实无辜。
但战争的主角们,哪一个是干净的?一群鬣狗抢食,无辜的小动物们也被卷入,而战后的舆论倾向,只不过是胜利者赢得一切而已。
但是要在自己不付出重大代价的基础上,让德国的战争潜力提升,是非常困难的。
李思华想了很久,除了情报支持以外,也很难有其它的办法。
我们不可能对德国提供没有回报的物资支持,我们自己,还缺乏各种物资呢。
一开始,她想在这次法肯豪森来访的过程中,先将双方情报交换机制的种子埋下。
未来当德国发现来自于中国的情报“神准”
,那么他们的重视程度就会越来越高,在关键的时候,例如英国敦刻尔克撤退,也许就能让德国不至于错失良机,将英法败军的大部分,消灭在海滩上,而不是大部队得以撤退到英国本土。
这样的关键情报多了几次,也许就足以让德国,能够多支撑一段时间,毕竟希特勒可是一定会战斗到最后的。
不过李思华继续思考,又认为这种政府间的情报交换后患太大,因为希特勒政府那头,万一情报泄密呢?他们的内部,也没有那么坚强。
如果美英法乃至苏联,都知道了是新中国政府提供的关键情报,让他们有着巨大损失,这当然会让他们狂怒,导致对新中国的高度敌意。
所以李思华最后决定,让海外情报机构的负责人唐干林他们,构思一个巧妙的方案,让德国得以发展出一个“国际情报网络”
,这个情报网络,其实是我们有意识送给德国的,我们将通过这个以欧美白人为主的“国际情报网络”
,将重要的情报不断传给德国,让他们对这个网络越来越重视,这就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等到英美等国,发现是这个网络,在向德国提供的重要情报,那么只要在关键的时候“断线”
,就能让他们不知道情报的最终来源。
法肯豪森没有想到,这一次拜访西华,除了与西华政治局的正常外交会谈以外,他还见到了安华集团驻西华的代表,美国著名的富豪李思华女士。
按照她的说法,她是集团派到西华,负责集团在西华的一切事务的。
李思华向法肯豪森,提出了“资源换劳力”
的建议,即德国将犹太人中的技术人员筛选出来,允许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被送往西华,这对德国来说是“废物利用”
,但西华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这些人还是有用的,而且无损于德国的自身利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