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价格向百货商场靠拢并更低一线,包装形态却在李思华的参与下,多了一些“轻奢感”
,让人感到物超所值。
安利系统全盛时有50万人,改成直销后大幅减少,现在还有不到20万人。
但出去的这30万人,对于安利并没有什么怨恨。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在安利竞争对手的压力下,政府做出的要求,安利是被迫取消传销模式的。
直到这个时候,对于传销的危害,仍然没有多少人把它当真。
这就让安利具备了一个优势,它仍然拥有近50万人及其家庭的忠实客户。
既然安利的新产品都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不比其它品牌贵,看上去又更好,又是自己最熟悉而从事过的品牌,有感情,那么自然买安利啊。
这样的用户规模,使得安利生产上并没有成本劣势,安利产品不进入百货商场,但也省去了中间的昂贵费用,现在是确实让利给了直销员们。
所以安利转型很顺利,它现在没有那么过去那么妖孽,但已经是一家在美国站稳脚跟的,全美第二大的日用品品牌公司了。
百事可乐就具备更大的潜力,这种“神水”
,在这种苦难时代,反而卖得更好。
道理很简单,可乐是一种糖水,“糖”
本来也是一种成瘾物,能够让人减压,易于让人们依赖,要不然后世,为什么将可乐称为“肥宅快乐水”
呢?
李思华打出了前世时百事可乐的成功秘诀——“NickleNickle”
,即五美分就能买一瓶的意思,抢先实施低价路线。
历史上,百事就是用这种低价路线,在大萧条中站稳了脚跟,当时可口可乐的策略是大量的广告费,百事却只有投放了可口可乐的4%费用,却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等到1932年危机更狠的时候,李思华甚至还准备了“五分钱买两份货”
的进一步策略,将低价进行到底。
反正,无论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在生产上的成本都是极为廉价的,可口可乐的成本主要是广告,而对于百事,既然不打算大量投广告费,那就另辟蹊径。
除了这两家企业,李思华对于其它上市企业,除了卡特彼勒外,基本上是放弃的态度。
她又不打算永远在美国,只是捞几年就走,到时所有的一切,都要尽量变现。
等到二战后甚至是抗日战争时,她的身份就基本上藏不住了,留着也是被美国没收,所以除了短平快的机会,不会继续深耕和扩展。
之所以选择这两家企业,是因为股票跌到底后,在1932年7月开始,会有一波大反弹,一下子美股反弹了80%以上,那以后美国的危机还在,但股市的危机结束了。
李思华决定要在那个时候再捞一把,补足各种资金的后继不足。
5月初的时候她已经让团队抛售10%的这两只股票,就这4个月,安利涨了3倍,而百事也已经从底部翻倍。
毕竟他们看上去经营很好,而且股性活跃,已经是市场注定的“妖股”
了。
按照李思华的意思,以后会反复炒作几轮,直到1932年夏天前大举建仓,再狠狠玩一次。
教育扩展上,李思华采取了低调的扩展路线。
通过德州财团们介绍的其它州的财团关系,她在南部的十个州,除了德州在现有4个的基础上再增加4个学校外,其余每个州,布局3~4个工业技术学校,计划每个学校都为三年制,每年招生5万人,分配到这些学校里。
这样每个学校的一届学生,只不过1500人左右,不至于引起极大关注。
当然她的借口是,安华在东方有一些工业投资,需要培养一些当地国籍的员工。
反正这些人只是3年签证,不会留在美国,不用美国出钱,不给美国找麻烦。
而且危机中,这些人都要支付食宿费用,对当地经济也是小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