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卡恩集团现在可不知道有苏联那么大的肥肉在后面,历史上这个大订单他们是到1931年下半年才接到的。
所以这个时候对于李思华订单的重视,可想而知。
第51章缅甸新局和移民工作
李思华与冯百驹等人已经对接下来的缅甸行动进行了多次详细的探讨,新的策略基本定型。
在冯百驹等缅甸党组织的努力下,经过两年的运营,我党组织在缅甸的隐秘存在已经比较稳固。
从根据地前后派往缅甸的党员,超过了两千人,而在当地发展的党员已近四千人,总计接近了六千人的组织规模,已经分布到了若开邦、钦邦、克钦邦、掸邦等几乎全部缅甸的省份。
其中“少数民族”
的党员就超过了1500人,党组织已经渗透到了缅甸主要的所有“少数民族”
中。
党组织在若开邦等地,开设了上百个各种类型的公司,掩护党员在各地的活动,提供基本的活动经费,也作为情报站点。
由于这两年主要是潜伏活动,没有与缅英当局有直接冲突,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损失的状况。
通过伪装一些从香港、南洋等地来的华裔和少数西方面孔的马甲,已经与不少缅英当局的上层人物建立了关系,这也是情报和掩护的需求。
前后派出缅甸的部队,已经超过了一个团,差不多是四千人的规模,他们分散化妆成各种贸易马帮,甚至直接是土匪,渗入了若开邦、钦邦、克钦邦和掸邦等主要目标区域。
目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各邦山区移民基地的建设,以及护卫物流线路。
目前已经在五个邦中,选择了超过100个潜在移民点。
选择的条件是,周围缅英统治基础薄弱,安全性较好,能够提供基础物流条件,且已经有一定农田或具备可开发农业的条件。
这导致不可避免地与地方势力冲突,在若干地区,都爆发了我们队伍与地方势力武装的交锋,由于战斗力的巨大差距,基本上我们都消灭了敌对的地方势力武装。
缅英当局,现在对属于我们的“缅华自治军”
、“阿华自治军”
等也已经知道,当然它们有警惕,但警惕性还不算太高,基本上视之为地方势力之间互争地盘的战斗。
由于都在他们本身就控制薄弱的山区,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
移民已经进入了20万左右,在70个左右的移民点。
今后将依据李思华提出的“标准乡寨”
进行移民规划,基本上还是5千人一个移民点。
移民实施完整的组织化,先在海南学习乡寨的管理和生活,组建起党组织、民兵组织和乡寨政府,然后整体移民到某一个移民点,或在某个移民点建设多个乡寨。
目前的困难是,移民点缺乏基础设施,又在山区,生活还是比较困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自给自足,需要通过物流从外界输入支持的物资。
不过移民的心理状况还比较稳定,政治上的积极性也很高。
毕竟相比他们原来在大灾中要饿死的状况,现在的情况已经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缅甸现在的物流供给至少能保证他们基本能吃饱饭。
在最重点的若开邦,我们已经消灭了当地上层的独立势力,实际上他们也只有几百人的规模,构不成军事上的威胁,这主要是从政治上决定的。
目前阿拉干人,基本上已经将“阿华自治军”
,认为是阿拉干人与华人联合的独立势力,而通过部队,在当地开始训练组织游击队,也吸收了一些阿拉干的贫苦青壮。
缅人的主要独立势力,集中在东南平面和丘陵地区,目前与他们保持着距离,双方没有发生冲突,就缅人独立势力而言,他们现在还不清楚我们的情况,对我们所知甚少,模糊的认识是这是华裔与“少数民族独立势力”
的勾结,大家面对英国殖民者的立场是一致的,但从大缅主义的民族主义出发,他们对我们又是警惕的。
至于其它“少数民族”
的独立势力,目前在各个移民点附近,爆发了一些冲突。
但整体上,我们还没有对他们进行毁灭性的打击,目前部队还不够,而且也要避免打草惊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