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一时期写出重要中篇《无望村的馆主》、短篇集《果园城记》、以战时上海为背景的讽刺长篇《结婚》。
由抒情转向讽刺,但又保留了京派小说一定的诗意、幻景和象征性特点。
萧红(1911-1942),1934年在青岛完成《生死场》,后到上海,经鲁迅与茅盾、胡风、叶紫等结识,曾与萧军、叶紫结成“奴隶社”
。
1936年与萧军感情出现裂隙,东渡日本;1937年1月回上海;9月与萧军感情好转,一同撤往武汉,端木蕻良后搬来与他们同住。
与东北各地流亡到武汉的舒群、白朗、罗烽、孔罗荪等青年作家在武汉形成较有影响力的东北作家群。
后辗转山西、陕西、重庆、香港。
1940年9月至12月,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呼兰河传》。
1942年1月12日,日军占领香港;1月22日,在香港去世。
梅娘(1920-2013),本名孙嘉瑞,生于海参崴,长于长春。
1942年在“读者最喜爱的女作家”
评选活动,梅娘与张爱玲双双夺魁,从有“南玲北梅”
之誉。
1937年往日本留学,1942年归国,受聘在北平《妇女杂志》任职,先后在《大同报》《中华周报》《民众报》《中国文艺》等媒体发表小说、散文及翻译作品,并结集为《蚌》《鱼》《蟹》(水族系列小说)出版,在华北沦陷区影响广泛。
其写作风格“比张爱玲俗,比苏青雅”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从标题便可窥见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象征性,而行文又贴近一般通俗小说。
二、徐訏的大众传奇写作
短篇小说《鬼恋》1936年3月秋天,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哲学时写成。
01、志怪手法02、象征与浪漫情怀03、复杂的心理分析
突然在转角的地方有一个黑影拦住了我的去路,问:“人!请告诉我去斜土路的方向。”
我骇了一跳,愣了。
一种无比锐利的眼光射在我的脸上,等我的回答。
我一时竟回答不出,待我有余地将眼光向她细认时,我意识到就是刚才在店里想买Era的女子。
……
“斜土路,我说的是斜土路。”
月光下,她银白的牙齿像宝剑般透着寒人的光芒,脸凄白得像雪,没有一点血色,是凄艳的月色把她染成这样,还是纯黑的打扮把她衬成这样,我可不得而知了。
忽然我注意到她衣服太薄,像是单的,大衣也没有披,而且丝袜,高跟鞋,那么难道这脸是冻白的。
我想看她的指甲,但她正戴着纯白的手套。
“人,你这样看着我干什么?”
脸一百二十分庄重,可是有一百三十分的美。
三、张爱玲的上海都市写作
张爱玲1920.9.30—1995.9.8
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01、台湾诗人陈克华曾说:“世界上有华人华文的地方,就有人谈论张爱玲。”
02、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夏志清更是说:“凡是中国人都应该读张爱玲。”
03、台湾女作家李碧华曾为《张爱玲全集》做后记,说:“她的书,留传了50年,直到今天,仍然具备‘再来’的魅力。
读者们对她的恋慕并不冤枉,好像爱一个人,没有爱错那么理直气壮。”
04、台湾作家白先勇评价:“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