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巴金的祖父李镛、父亲李道河,均做过满清官员,母亲陈淑芬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女性,教子女从小学习古诗文。
妻子陈蕴珍(萧珊),女儿李小林。
笔名除巴金(安那其:anarchy。
巴枯宁Bakunin&克鲁泡特金Koroptkin),还有王文慧、欧阳镜蓉、黄树辉、余一等。
中国当代作家、翻译家、文学理论家。
1920年,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1922年肄业),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并参加《半月》杂志的工作和一些进步社会活动。
1921年4月1日,第一篇文章《怎样建设真正平等自由的社会》发表于《半月》。
1922年2月,在《文学旬刊》(文学研究会刊物)发表诗歌《被虐者底哭声》12首,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1923年到上海求学,次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
1925年高中毕业,1927年赴法国留学,11月出版译注克鲁泡特金的《面包略取》。
后陆续翻译《苏俄革命惨史》《革命之路》《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等。
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
为笔名发表长篇小说《灭亡》。
1931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复仇》。
1932年,出版第二部短篇小说集《光明》、长篇小说《雾》,讲述了留学归来学子周如水的恋爱婚姻。
1933年1月,出版《雨》,主要描写周如水的朋友吴仁民的经历;5月,出版《家》(原名《激流》)。
1934-1935年,在日本学习日文。
回国后,在上海担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1935年3月,出版《电》,讲述了方亚丹、高志元、雄、慧、敏等青年的革命经历。
次年结集出版“爱情三部曲”
(《雾·雨·雷·电》)。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担任郭沫若主持的《救亡日报》的编委,并和茅盾共同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杂志。
《第二的母亲》文章虽小,却包含了不少精彩的线索,恰可作为我们管窥巴金早期创作特色的门径。
尤其巴金在文内融合自传经验、社会批评、政治理想的意图,以及掩映其下的传奇幻想和自我矛盾,实具有十足文学史意义,不是一两句“滥情”
“浪漫”
的评语就可打发得了的。
巴金故居坐落于四川省成都正通顺街98号,又称李家院子。
原为五进三重堂砖木平房建筑,有大厅、堂屋、桂堂和院墙,在桂堂天井里有两株桂树,在两株桂树当中就是故居的中线,大门就在中线的东边,院墙由青砖砌成,从南到北总长约八十公尺。
除有两年随父亲去广元县外,巴金在这里居住到十九岁,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
1923年春天,巴金离开这里去南京读书。
解放后,这所院子成为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驻地的一部分。
遗憾的是,巴金故居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于1971年拆除。
准此,我们约略可揣摩构成巴金早期创作活动的“幻影”
资料:如他幼失怙恃后,对“完整”
家庭的渴望,对母亲的思念,对戏剧所营造的虚实世界的迷恋,对年轻继母的隔膜以及自身地位的犹疑,对家中下人不幸遭遇的惊诧与同情,对男伶与婚姻关系的错综迷惘等。
这些皆以家庭关系为辐辏点,以对母亲的爱为最后的依归。
——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