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运动兴起开始,1968年大学毕业,“红卫兵”
运动结束,正遇“插队”
大潮。
他应该也算是一名知识青年,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又被时代潮流拍打回农村。
最初落户附近青树大队,在凤凰山与母亲结婚,当了几年队长,在我出生的那几年,到大队新建成的民办小学当校长,直到1985年落实政策,才改变农民身份,成为一名初中教师。
青年塘的平房坐北朝南,青砖垒成比较简陋,“人”
字房顶用木料支撑上面盖瓦,前有一条宽约一米的走廊,东西两头房间突出耳房,使走廊相对闭合,地面是泥土,墙壁没有粉刷,房梁之上没有楼板隔离,一眼能见房顶梁檀瓦片。
这是那个年代集体用房的标准模式,不管是“知青”
住所,还是农场、林站、学校,都能见类似风格的建筑,条件好一点的,地面和走廊会有水泥或者砖石铺垫,房顶会加上楼板。
人数较多或者有专门用途,会建成两层,包括生产大队在内的单位礼堂,学校的教学楼,大一点的机构或单位的办公楼,一般都是两层,个别的有三层。
1977年恢复高考,上海知识青年不少人回家参加高考,开始陆续离开,1980年底国家出台政策允许返乡时,这里所有的人都已经走光了。
事实上早在我出生那年,就有人陆续离开,比如我出生时,听母亲说,有几位知识青年,已经收拾好行礼准备返回上海,得知我出生,特意返回逗留了一阵。
这样的重返,可能就是一辈子不再相见,因此才会在即将踏上回程时,特意逗留一段时间。
事实也证明,他们离开之后,再没有哪一个回来过。
青年塘只是上海知青集中居住之地,还有许多知识青年被安排在其它生产队,这些人当中,有些下嫁本地青年,有些娶了本地姑娘。
比如坳上队就有一位上海知识女青年,嫁给了本村的一户张姓人家。
他们从此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有了家庭,有了拖累,曾经的家乡成了故地,曾经的新土成为了家宅,梦想重新构建,希望重新诞生。
知青返乡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开始施行,农村群众俗称分田到户。
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做法,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承包土地,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分田到户确实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似乎在一夜之间,将沉闷的农村唤醒,一时之间,农村见不到一个闲人,见不到一块闲地。
辛勤之下,不少家庭解决了温饱,积攒了一定的积蓄。
父母以及父亲的侄女唐姓一家,湖南的王姓一家,以及孤身一人的父亲同族,正是因为有了些积蓄,从集体手中购买了青年塘的一两间平房,四户人家率先搬下凤凰山,到青年塘居住。
从此定居此地,直到若干年后发家致富,才离开的离开,远徙的远徙。
现在青年塘只剩“大姐”
一家居住,不过再不是平房,而是现代化的别墅,“大姐”
三个儿子外出闯荡,积累下丰厚财富,一人建了一幢。
父亲的侄女我叫她“大姐”
,他们一家刚到凤凰山落户时,粮食不够吃,当时担任生产队长的父亲,接济过他们不少,虽然是我父亲侄女,但是年龄却和我母亲差不多大。
我对“大姐”
的感情很深,有亲戚天然相近的原因,更多的是小时候,从“大姐”
那里得到的许许多多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大姐”
和我们做了近二十的邻居,一直到我部队服现役,这段邻里之情才分开。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