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文学

第五章 青年塘(第1页)

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凤凰山东面山脚,靠近公路的农田中,开辟出一块空地,有一排平房,专门为知识青年修建,这些知识青年有男有女,全部来自上海,被当地人简称为上海知青,这里被叫成青年塘。

青年塘的名称来源于那个特殊的年代,不是一地仅有,全国不知道有多少个地方叫青年塘,大的有镇,小的有村有组,奉新就有几处叫青年塘的地方,与这里一样,都是村民小组。

回溯知识青年的来历,与“上山下乡”

运动紧密相连。

1956年10月25日中央下发《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

1955年为缩小城乡差距,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向共青团北京市委提出到边疆区垦荒,11月份获得北京市团委的批准和鼓励,随后引起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的热潮。

这种历史条件下,伟人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指示。

大量知识青年因此离开城市,下放到农村定居和劳动,首次出现历史新名词“插队”

,专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生活劳动。

真正有影响的大规模“插队”

,发生在刚开始不久,与前所未有的“红卫兵”

运动紧密相连。

“红卫兵”

运动影响之深远,造成许多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对无数家庭造成影响,更改变了无数知识青年命运。

“红卫兵”

运动代表着正式开始,短短三年时间,造成了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学生因此滞留学校,到1968年出现了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六届初、高中学生一起毕业的奇景,他们有一个震铄古今的响亮称呼,叫“老三届”

为解决“老三届”

就业问题,“插队”

席卷全国,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都是史无仅有空前绝后。

“插队”

从这时开始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词汇,提到“插队”

就不用提“知青”

,不用提“上山下乡”

那代人到国外留学也被叫成“洋插队”

,留学回来下农村进农场到单位,因此又有了“洋农场”

“洋兵团”

“洋干校”

之类的特定称谓。

父亲的大学生涯完全契合了“红卫兵”

时代,1965年考入大学,次年“红卫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乡村教师马大丽狂妃在上:邪王一宠到底迪迦奥特曼之黑暗迪迦临诸天假太监:开局收服女帝嫡次媳慢慢仙途之仙灵界网游之盖世大魔王咸鱼摆烂后,靠乌鸦嘴振兴修仙界龙皇武神七零小军嫂我的剧本必是HE重生后,我被大佬娇养了千秋我为凰[综英美]我在超英世界里开鬼屋末世重生之带着全村来种田清穿之四福晋看戏日常快穿:宿主她危险又撩人上门赘婿藏锋不按计划进行变强最后一个嫌疑人X空间之超级农业大亨绝品神医都市游我有一枚合成器神医狂妃:残疾皇子的心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