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台风是忽必烈远征日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众所周知的。
那么,除了台风之外,忽必烈远征日本失利还有什么原因呢?
一是蒙古战船不适于航海作战。
第一次征伐的战舰是高丽建造的,当时造船工业发达的中国江南及沿海地区尚未被忽必烈完全征服,部分地区仍在南宋军队的控制之下。
所以,忽必烈不得不将造船的任务交给技术较为落后的高丽人。
一方面,高丽对于造船很反感,认为元朝出兵日本肯定会要求高丽参战,这必将给高丽人带来沉重的负担。
另一方面,让造船技术落后的高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忽必烈强压的任务实属难事。
高丽人在半年时间建造900艘跨海战舰,质量可想而知了。
第二次东征虽然有江南军队参加,当时江南的造船技术虽然能够适应跨海作战,但是10万人乘坐的战舰不但数量多,而且还要能够进行作战,南宋又是新降之国,民族仇恨尚未淡化,何谈为元出力?质量劣等的战舰一旦遇上台风,其结果也就不言自明了。
二是元军统帅指挥失误和军队的厌战情绪。
海战与陆战有着根本的不同,军队统帅洪茶丘、忻都等人本不习海战,继续采用陆战的方法,他们占领对马、壹歧、鹰岛等岛屿后,没有及时在上面安营扎寨,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反而在占领后又在夜间回到战船上,而且为防止战船在海上颠簸,竟然将大多数舰船连在一起,犯了兵家之大忌,所以当台风来袭时,他们张皇失措、无处可逃,被刮入大海者不计其数。
加上当时忽必烈连年发动战争,造成经济凋敝,尸横遍野,老百姓生活疾苦,而且元朝实行种族歧视政策,契丹、女真、汉族等地位低下,饱受欺辱,因此民间反战情绪很高。
元朝军队中,又组织混杂,既有蒙古人,又有被征服的契丹人、汉人,战斗中根本不可能团结一致,而且在发动对日本的战争中,忽必烈强令高丽国制造战船,提供粮食,引起了高丽人民的强烈不满,所造战船质量低下。
远征军中蒙古、汉、高丽等各族将领统帅很难协调一致,各路军士也无心恋战,战斗力自然大打折扣,并最终导致了两次远征的失败。
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
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
马可·波罗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他是意大利威尼斯人,生于1254年,自称1275~1291年在中国居留,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1295年马可·波罗回到家乡威尼斯。
1298年9月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一场中世纪少有的大海战,战败被俘囚禁。
他于狱中口述东方见闻,由同狱作家鲁思梯谦笔录成书,叫《东方见闻录》即《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和我国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以及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世界著名的东方三大旅行记。
在人类旅游史上享有盛誉。
但当时人们大多不相信马可·波罗的话,马可·波罗弥留之际,朋友还要求他收回其胡言乱语,他坚决地说:“我所说的还不到我所见到的一半!”
14世纪以后,他的游记才得到认真对待,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的主要典籍,到20世纪末,各种文字的译本超过了120种。
正是《马可·波罗游记》这样一部介绍中国文明的奇书,使意大利热那亚人哥伦布深受影响,导致了他开辟由欧洲到美洲航路的壮举。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讲述了自己史诗般的中国之旅以及他返回意大利的经过,他的书是欧洲的经典文学作品。
他已经成为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圣人,他的名字妇孺皆知。
可是却不断有学者怀疑马可·波罗是否真的到过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1965年,德国学者福赫伯在一篇报告中说,马可把思玛因向忽必烈进献抛石机的功劳记在了自己的头上,而据史料记载,此时他却还在去中国的途中。
另外,中国史籍上没有任何马可在扬州当过官的记录,一个外国人在文化经济发达的南方商业中心当官而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这是不可能的。
1982年4月14日,克雷格·克鲁拉思在英国《泰晤士报》上发表《马可·波罗到达中国没有?》一文。
提出几点怀疑:一、中国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根本找不到一条可供考证马可·波罗的材料;二、书中的很多统计材料都是值得怀疑的,就连蒙古皇帝的家谱也说得含混不清;三、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茶和汉字,书中只字不提,还有对欧洲人来说很先进的印刷术也没有提到;四、书中的许多中国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
因此,马可·波罗可能只到过一些中亚国家,他可能和一些到过中国的波斯商人交谈过,或是在波斯看到了关于中国的文字介绍,加上道听途说才拼凑成了《马可·波罗游记》。
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专家针对以上疑问,分别给予了回答。
第一,中国的史籍浩若烟海,在没有把该查到的典籍都查到以前,作出否定的或肯定的结论都有困难。
而且700年来扬州地区编撰了大量的地方志,至今只有6本被发现。
如果仅仅依靠现有的几本就得出马可·波罗没有来过中国的结论是不严谨的。
所以一些史学家虽然早就发现了问题,仍只是抱存疑的态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