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但这些都缺少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
成吉思汗的陵墓在何处,已成为难以揭开的千古之谜。
或许以后,人们会有幸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一览其奥妙,这都未为可知,但是,肯定的是,到时那一定会引起巨大的轰动,比秦陵兵马俑的发现不遑多让。
忽必烈远征日本为何会马失前蹄?
忽必烈远征日本为何会马失前蹄?
成吉思汗在中世纪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军事帝国,其孙元世祖忽必烈承继大统后,继承并延续了祖先征战的传统,四处征伐拓展疆土,几乎无往而不胜,但是在对日本的两次渡海作战中却遭到了惨痛的失败,从而不得不打消了兼并这个弹丸小国的想法。
我们先看一下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的过程。
至元三年(1266年),忽必烈遣兵部侍郎郎赫德、礼部侍郎殷弘出使日本。
忽必烈在国书中,对这次遣使的目的讲的极其清楚,要日本效法高丽,举国来朝以通和好,如不相通好,将至“用兵”
,令日本“王其图之”
。
被日本以书辞无理,不能接受,予以退回。
此后几经出使,均被日本拒绝。
从至元十年(1273年)起,忽必烈开始着手部署征日战争。
第二年,忽必烈第一次远征日本,他命忻都和洪茶丘,以900艘战船、1.5万名士兵开始了第一次远征日本。
战争开始时对元军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十月,占领对马、壹歧两岛,继而进入肥前松蒲郡,日军不得不退守大宰府。
可惜的是元军对日本本土地形不熟,夜晚只能在船上宿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这一天晚上,博多湾出现了罕见的台风暴雨。
日本群岛四面环海,除东北部沿海外,均被来自热带太平洋的暖流所环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黑潮,气候形成较温和潮湿的海洋性季风气候。
在每年八、九、十月间,日本西部和南部常遭台风袭击,博多湾恰好正位于台风的袭击区内。
由于不熟悉地形,元军停泊在博多湾口的舰队一片混乱,不是互相碰撞而翻,就是被大浪打沉。
午夜后,台风渐停,但暴雨又降,加上漆黑一片,落海的兵卒根本无法相救。
忻都怕日军乘机来袭,下令冒雨撤军回国。
此役,元军死亡兵卒达1.35万人。
日本史书则称此役为“文永之役”
。
日本朝野对突如其来的台风赶走元军十分惊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拜神活动,称为“神风”
。
此后“神风”
一词陪伴了日本人670多年,直到1945年。
自从蒙古军崛起于斡难河源以来,诸多战事鲜尝败迹,想不到战无不胜的蒙古大军竟然败在小小的日本手里,忽必烈当下非常恼火,发誓一定要拿下日本,以解心头之恨。
此后,忽必烈加快了对南宋的战争,一边再次派遣礼部侍郎桂世忠、兵部侍郎何文著等给日本写信,要求日本投降,否则将诉诸武力,然而日本受到上次战事的鼓舞,根本不听蒙古人的话,反而处斩了大元派来的使者,并加宽了日本与元朝之间的海防线,这让忽必烈倍受耻辱。
1279年,元终于消灭了南宋,统一了中国大陆。
忽必烈立即下令准备第二次攻打日本。
忽必烈第二次进攻日本是在1281年,忽必烈以日本斩杀元朝使臣为借口,集结了南宋新投降的军队10万人兵分两路远征日本。
一路是派大将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等统率南宋降军10万,从浙江定海起航渡海,另一路由忻都和洪茶丘率领蒙古、高丽和北方汉军4万人组成,从高丽渡海。
日本军队在箱崎、今津、志贺等地海岸构筑防御工事,对元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元军始终未能深入到日本本土。
两个月后,历史又重演了,一场巨大台风又让希望撤退到海上的元军元气丧尽。
这次东征又以元军大败而告终,北路军损失三分之一,南路军损失一半。
这样,忽必烈的两次东征日本都以失败而告终,战败的结果让他恼羞成怒,于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人为他建造船只、高丽人为他提供粮食,准备再次征讨日本,但由于连年战争,国库亏空,财政吃紧,忽必烈不得不在1286年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