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湘弦洒遍胭脂泪,
香火重生劫后灰。
《送调筝人绘像》
这个调筝人,是一位名叫百助眉史的日本艺妓。
1909年春,曼殊与陈独秀同住日本神台清寿馆,认识了这位调筝人,两人一见钟情,感情缱绻。
百助眉史把她做调筝状的一幅小照送给了曼殊,曼殊据此为百助眉史手绘画像一幅,题名“静女调筝图”
,并将此图印成明信片,分送友人。
可以说,在感情世界里,曼殊便是那一具品高韵雅的古筝。
多少红颜女子,皆在这古筝上弹出了她们情有所寄、爱无所托的哀恸。
曼殊为之动情的女子,为数不少,但恋爱归恋爱,说到底,他仍是不肯为爱情而悖反佛门的:
乌舍凌波肌似雪,
亲持红叶学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
恨不相逢未剃时。
曼殊似乎是一颗“情种”
,特别能赢得红颜女子的欢心,他亦很投入地爱恋着对方。
但是,一旦对方向他表达刻骨铭心之爱时,他又退缩了。
他强调“余实三戒俱足之僧,永不容与女子共住者也”
(《断鸿零雁记》)。
所以说,他既是一位爱心难泯的出家人,又是一位宁可殉道也决不殉情的孤僧。
他的这种做法,在严格的青灯佛子那里是得不到好感的;在被他撩拨得死去活来的少女那里,同样因他对她们感情的伤害,使得她们对他哀怨有加。
这一点,从他自己的诗中可以看出迹象:
禅心一任娥眉妒,
佛说原来怨是亲。
雨笠烟蓑归去也,
与人无爱亦无嗔。
无爱无嗔,倒的确表现了一个出家人无情无欲的菩提境界。
自己不能爱人,而又撩拨得这么多女子爱他,曼殊的奇,就奇在这里;曼殊的孤,也孤在这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大乘佛教的万千丛林中,曼殊依然是一座无傍无依的“孤山”
。
那么,他真正的归宿在那里呢?他自己不知道,但他在寻找:
碧海云峰百万重,
中原何处托孤踪?
春泥细雨吴趋地,
又听寒山夜半钟。
《吴门依易生韵之二》
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以唐代最著名的诗僧寒山之名而名。
同样,以诗僧自许的曼殊,自然会想到他的前辈同道,尽管:“箫条异代不同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