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朱远航点点头,心中已有初步判断。
他深知,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不是照搬模式,而是尊重差异、因地制宜。
第二天清晨,他召集团队召开内部会议:“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宣传政策,而是建立信任。
只有让群众感受到诚意,他们才愿意开口说话。”
会议结束后,他亲自带队,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围坐在火炉旁,一边喝茶一边聊天。
他请当地的翻译协助沟通,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建议。
“你们说的那些‘融合发展’,对我们来说就是能喝上干净水、孩子能上好学校、看病不用跑几十公里。”
一位年长的村民直白地说。
朱远航记下这些话,郑重地回答:“我们会把这些需求带回去,反映到政策中去。
治理的目的,不是让我们说什么,而是让你们说出心里话。”
这番话打动了不少村民,气氛逐渐缓和下来。
几天后,村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座谈会。
不同于以往由干部主导的会议,这次会议完全由村民自发组织,议题也由他们自己决定。
朱远航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
他看到村民们围绕饮水、教育、医疗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还推选了几位代表负责跟进后续落实情况。
会议结束后,他走到人群中,笑着说:“这才是真正的治理,群众说了算。”
这一幕被随行的记者拍下,后来在新闻中播出时,引发了广泛关注。
有评论指出:“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调研,而是一次基层民主实践的真实写照。”
回到住处后,朱远航连夜整理笔记,撰写了一份《关于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改革试点的初步思考》。
他在文中强调:
“民族地区的治理不能简单复制内地经验,必须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群众意愿。
治理的关键,在于激发内生动力,而不是单向输入资源。”
这份报告提交上去后,很快引起高层重视,并成为后续制定民族地区治理政策的重要参考。
与此同时,朱远航还受邀前往省会城市,为当地干部讲授“民族地区治理创新”
专题课。
课堂上,他结合实地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
“治理的本质是服务群众,而不是管理群众。”
他说,“特别是在民族地区,更要注重情感联结和文化认同,把治理做实、做细、做到人心。”
他的讲课内容朴实无华,却极具感染力,现场掌声不断。
课后,一位来自牧区的乡镇干部走上前,激动地说:“朱书记,我以前总觉得治理就是完成任务,听了您的课才明白,真正的治理是要让群众有获得感。”
朱远航微笑着点头:“只要群众满意了,我们的工作才算真正落地。”
夜深人静,朱远航独自坐在宾馆房间里,望着窗外的星空。
他知道,这场改革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挑战等着他。
但他也清楚,只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的理念,治理现代化的道路,终将越走越宽广。
他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
“治理,不只是制度的设计,更是人心的回归。”
月光洒在纸页上,映出一行清晰的字迹,仿佛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