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只要你们有困难,我们就一定想办法解决。”
这番话被随行记者拍了下来,后来在新闻报道中播出,引发了广泛关注。
许多网友留言表示感动,认为这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
然而,朱远航深知,感动只是一时的,真正的改变需要持续的努力。
他开始思考如何将“需求导向型治理模式”
进一步深化,使之成为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
于是,他提出了“治理服务清单制”
概念,即由村级组织牵头,定期收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逐级上报并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项目。
同时,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
,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落地见效。
这一创新举措在多个省份试点后取得良好成效。
例如,在四川凉山州昭觉县,当地根据群众反映强烈的饮水难题,优先安排资金修建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数万群众长期吃水难的问题;在甘肃定西市通渭县,则通过群众参与决策的方式,优化了农村道路硬化方案,大幅提升了通行效率。
朱远航把这些案例整理成册,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他还亲自撰写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核心逻辑。
文章一经刊出,便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不少地方干部纷纷联系研究中心,希望借鉴相关经验。
而朱远航也乐于分享,经常亲自带队前往各地授课,传授治理理念和方法。
有一次,在广西百色市田林县的一场座谈会上,一位年轻的乡镇党委书记提问:“朱主任,我们在推进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常常遇到上级任务多、基层人手少的矛盾,该如何破解?”
朱远航沉思片刻,回答道:“这个问题很现实,也很关键。
我认为,破解之道在于‘减负增效’。
一方面要减少不必要的考核评比,让基层干部腾出手来办实事;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源整合,推动跨部门协作,提高治理效率。”
他还举例说:“比如在一些地区,已经尝试将民政、医保、社保等职能整合进一个‘一站式服务中心’,让群众办事不用跑多个部门。
这种做法值得推广。”
座谈会结束后,那位书记专门找到他,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以前总觉得治理就是执行命令,现在才明白,治理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朱远航听后欣慰一笑:“只要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自然会信任你、支持你。”
夜幕降临,朱远航坐在返回北京的高铁上,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和村庄,思绪万千。
他知道,治理现代化这条路依然漫长,但只要坚持走下去,终将看到希望的曙光。
他打开笔记本,写下这样一句话:
“治理,是连接人心的桥梁,是点燃希望的火种。”
月光透过车窗洒在他的脸上,映出一抹坚定的神情。
朱远航在西北民族地区的调研工作刚刚展开,便遭遇了意料之外的挑战。
他此行的任务是探索一条符合国情、顺应民意、融合多元文化的治理新模式。
这个试点地区地处高原,气候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加之民族语言、文化习俗差异较大,治理难度远高于内地。
刚抵达首日,朱远航就带着团队深入基层走访。
他们走访的第一个村子叫塔尔沟村,是一个藏族聚居村落。
村民们对陌生人的到来显得格外谨慎,不少老人甚至避而不见。
“我们习惯了政府派人来开会、发文件,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我们的生活。”
一位年轻的村支书低声说,“很多时候,政策传达下去,群众听不懂,也不愿意配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