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武举的徐温、杨师厚、氏叔琮、高季昌、张全义、王处直、刘鄩、符存审、王彦章……
这些人名有的他十分熟悉,有的则是熟悉又陌生。
大汉科举被分为一二三甲,分别代表前三、优等、次等,并根据获得排名授予状元、榜眼、探花,以及进士、同进士出身。
在眼下的名录中,状元是刘继隆不太熟悉的严可求,其次榜眼是高郁,探花则是郭崇韬,余下刘继隆熟悉的人名,基本都在二甲进士中。
大汉较为注重基层,因此这些进士基本不会像明代那般直接进入翰林院,而是会派他们在三省六部九寺当差,然后再外放为主官。
这其中,一甲出身的三人会被授予正七品下的官职,二甲出身的会授予正八品下官职,三甲出身则是正九品下。
在南衙当差一年后,他们都会在下放前被拔擢一级,分别派往人口较多的上县、中县担任县令、县丞等主要的基层官职。
只是才起步,便领先了那些走大学科考、吏员考功等路径的官员。
若是在任期间考功均评优,他们的拔擢速度也比其他官员要更快。
这自然有些不公平,但科举的难度远远要比大学科考的路子大,因此有些特殊照顾也正常。
想到这里,刘继隆目光看向武举的名册,其中武状元徐温、武榜眼杨师厚、武探花符存审。
徐温能夺得状元,这倒是令刘继隆感到诧异,但他仔细回想徐温的考卷便知道了为什么他能当武状元了。
若是说策论中的战略战术,他远不如杨师厚和符存审,但胜在他的策论足够全面。
战争不仅仅只是战争,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政治的本质就是利益分配。
徐温的战略战术不如武举中许多人,但他对于战争背后的政治、外交手段写的十分优秀。
单纯策论来讲,徐温的考卷无疑是众多武进士中最好看的,所以他被选为“模范”
,得到了这个大旱首届武举中武状元的身份。
糊名制的问题就这样摆在了刘继隆面前,若是没有糊名,他肯定不太可能选徐温作为武状元,毕竟历史上徐家做的事情太恶心。
只是如今既然将他选出来了,刘继隆自然也不会选择反悔。
更何况徐温从少年时便在大汉治下成长,环境改变人的情况下,兴许他也没有那么糟糕。
想到此处,刘继隆便没有破坏名录,平静颔首道:“武举誊写存档,张贴名录吧。”
“臣领旨……”
萧沟与陈靖崇躬身作揖,而刘继隆则是开口道:“今北疆稍靖,当予后进展布之机。”
“朕欲召安破胡、罗隐、斛斯光、郑处、张昶等入朝,五军都督府议定迁擢名录,付内阁详阅,朕即速断。”
他的这些老兄弟,最年轻的也有五十岁了,是该入朝的时候了。
若是老人始终占着位置,下面的将领又如何得到锻炼?
“陛下……”
陈靖崇闻言主动作揖道:“臣以为,淮南道兵马使刘知俊,都尉朱珍、李唐宾等人皆有才,可平调北疆。”
“可。”
刘继隆微微颔首,他将刘知俊等人先后调往河南、淮南两道,如今十年过去,这些人没有跟随最开始的那些乱兵作乱,已然值得他信任。
现在北边主要是治安战,调他们去北边慢慢考验倒是问题不大。
“剑南、山南及黔中、岭南等诸道将领暂勿调动,今岁入冬后便要用兵南蛮,此辈武进士可往西南,观摩旧将征讨南蛮。”
“臣谨遵旨……”
刘继隆吩咐着,陈靖崇则是恭敬应下,随后见刘继隆没有吩咐,且萧沟不准备走,他便先唱礼离去了。
在他走后,刘继隆目光看向萧沟,同时拿起了手中的文举名录。
“朕适阅名录,关东进士几近四成,盖与关西所选之数量相近,而江南仅得四十二人。”
“岭南、剑南、山南东西四道,更止三十六人,然剑南及山南西二道开官学十余载,毕业学子不知凡几。”
刘继隆顿了顿,语气压低:“萧相,此皆朕亲点之进士?”
“回陛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