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以上两千年历程,是新石器中晚期到文明(青铜)时代前夜的变化大趋势:从村落到部落再到早期国家。
通俗一点说,就是从村级到乡级、县级的递增升级。
对于如何称呼不同规模的人群共同体,特别是万人规模的早期国家,中外学者使用过不同的词,如方国、酋邦、古国等。
从便于理解的角度考虑,本书采用“早期国家”
和“古国”
之称。
但需要注意的是,村落一部落一古国只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描绘的总体趋势,并不意味着距今6000—4000年间的所有新石器时代人群都准时加入了这个进程。
在有些交通不便的地区,孤立的村落可能存续到三四千年前,而部落共同体可能存续到一两千年前,甚至一百年前。
这首先是地理条件的限制,越是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小型共同体越容易维持,而缺乏天险环境中的人群更容易被裹挟进更大的共同体。
另外,也可能会有历史当事人的主动选择,但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已经无法验证了。
多数早期国家并不能维持长久繁荣。
距今4300—4000年间,华北很多地方同步出现了古国兴衰的一幕:陶寺(山西襄汾)、石郎(陕西神木)、清凉寺(山西芮城)和王城岗(河南登封)等都曾出现古国气象,但在繁盛两三百年后,都发生了解体,重归部落共同体的水平。
为何迈入文明时代的门槛会如此艰难?现在尚未有确定的答案。
水稻带来和平?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陆续发掘出多座距今5000年左右的“古城”
,如湖南澧县的城头山和鸡叫城,湖北天门的石家河……一时间,长江中游似乎要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地。
但后续的发掘并未发现跟早期国家与文明相伴生的更多元素,如巨大的宫殿建筑、社会分层现象、金属冶炼技术等,“长江文明起源说”
遂逐渐沉寂。
不过,为何长江流域曾产生众多古老的“城”
,却是个有趣的问题。
若要一探究竟,先要理解黄河与长江流域以及旱作与稻作农业的关系O
新石器时代是基本农业的时代,在人类驯化的主粮中,中国占了两种:黄河流域的粟米和长江流域的水稻,它们分别需要旱地和水田环境。
这两种作物的人工驯化都发生在一万余年前。
水稻的考古证据更多一些,因为稻米颗粒大,古人制陶时常在泥坯中添加稻壳,便于考古发现。
在长江以南的湖南、江西和浙江,均发现有上万年前的水稻遗存。
稻田需要灌溉和排水系统,需要平整的水滨田块,这是北方旱作的粟和黍从来不需要考虑的。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人群一直忙于水利设施和稻田工程,而水利设施达到一定规模后,无论耕作面积,还是收获量,都会有实质性的提升。
所以,在距今6000—4500年间,两湖地区出现了众多繁荣的稻作聚落。
至于考古报告宣称发现的那些“城址”
,其实是为了防洪目的堆筑的。
所谓的“城墙”
,大都宽数十米,高数米,非常平缓,人可以从容地踱步而上,没有军事防御作用,其用途是防洪,供人们在上面建房定居,躲避南方常见的水患;而挖土形成的洼地水塘,是灌溉稻田的储水设施,有些甚至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这种环形土堤是人们改造湿地的手段,直到近代,湖北还有很多,方言称之为“垸
比如,湖南澧县的城头山“古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