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s
这些祭祀区一起使用了约半个世纪。
偃师商城二期结束时,B区和C区堆积饱和,D区大坑也逐渐被生活垃圾填满。
到第三期,祭祀活动主要集中在A区进行,直到商朝进入内乱萧条,偃师商城被废弃。
6
A、B、C、D祭祀区附属于偃师商城宫殿区,只有商王和高级贵族能在这里举行典礼。
但宫殿之外的平民区也有各种祭祀遗迹,说明随着宫殿区人祭的普及,平民中的杀人献祭现象也多了起来。
从夏都二里头和偃师商城宫廷区的祭祀行为看,商朝和夏朝存在非常明显的继承性。
偃师商人学习了夏朝的宫殿区建设和祭祀方式:祭祀区集中在宫城北侧,以猪为主要祭品;开始时以幼年猪为主,国力强盛后升级为成年猪。
在这方面,夏商两代的历程如出一辙。
但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二里头-夏朝宫廷区的人祭行为一直不太普遍,祭品也相对单调;偃师商人则在开国近百年后,越来越多地用人献祭,并摸索出了用牛、狗、鱼、鹿、兔以及稻谷等粮食混合献祭的方式——他们可能是认为神灵和人的口味应当是一样的,食谱花样应该多一些。
再来看偃师商城民间的人祭行为。
偃师没有很集中的墓区,墓葬零星分布在城内各地,特别是城墙内侧。
在东城墙下的一小片墓葬区,有一座祭祀坑K1,建造于三期(商朝开国约150年),坑口呈椭圆形,长径约3米,向下逐渐变成长方形,整体深近2米,坑底铺约10厘米厚的红褐色土块,沿坑壁有一具十来岁少年的尸体,仰卧,身上压着多块石头——坑中其他位置也铺满了石块。
在石块层之上,又有两具少年尸骨,其中一具的两手反剪交叉在身后,小腿也交叉,应当是被捆绑活埋的。
两人臀部都压着石头。
坑中央埋的是一头猪。
摆放好人和猪之后,坑内填进了约半米厚的土,其中有一块人头骨碎片,宽约10厘米。
然后又埋入两名少年,其中一人俯身屈膝。
两人身上也都压着石块,还摆放了陶盆和蚌刀各一件。
这一层有大量碎陶片,属于很多种陶器,包括造型很大的鬲和鼎。
综上,整座祭祀坑分三层,共埋入五名少年,身长都在1.3米左右,但有两人小腿反折,全长不到1米。
7
祭祀坑附近的墓葬等级不高,随葬品较少,很难判断K1祭祀坑是为哪位墓主建造的。
也许,它是向某种自然神献祭。
这片墓地紧邻着一片制陶作坊,坑中也有来自多种陶器的大量碎片,所以K1可能是制陶部族的集体祭祀行为。
偃师商城宫殿区的H282和H124祭祀坑以及东城墙下的K1祭
偃师K1祭祀坑剖面图和三层平面图
祀坑,都是分多层、多次掩埋人牲和祭品,整体造型犹如巨大多层汉堡。
在商朝后期的殷墟,这种祭祀方式变得少见,主要是在方形坑单层埋入一人或多人。
但殷墟末期的后冈H10祭祀圆坑也是分三层埋入73人,说明偃师多层祭祀坑的做法并没有失传。
郑州二期的民间祭祀
再来看郑州商城。
它的地层分为四期,前三期和偃师商城基本同步。
8
在商朝开国最初的70年左右(一期),郑州商城的主城墙尚未建造,只有宫殿区有少量夯土建筑,很少发现祭祀遗址。
9当然,这也可能是遗址被现代市区叠压而发掘面积有限的缘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