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说野史[1]
banner"
>
野史是中国史学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唐宋以降,蓬勃发展,明清以来,数量剧增,不下二三千种,由此引发关于野史的汇编刊刻屡有所出,成为史学发展上的一个突出现象。
最近20年来,或重印旧编,或裒辑新集,或以野史名书,或以笔记题签,均时有所见,显示出中国人对于野史笔记的新的浓厚兴趣。
一、从“自爱垂名野史中”
谈起
中国史书自唐初成书的《隋书·经籍志》(656年)分为13类,即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至清乾隆时修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781年)分史部书为15类,即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其间相距1100百余年,历代官府、私家所修目录之书,于史书分类上虽有所损益,然大致不脱离上述基本框架。
在一般的文献目录书中,尽管见不到以“野史”
为名的分类,但野史作为一个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与撰述范围却是早已存在的。
野史之名,始见于唐。
陆龟蒙有诗云:“自爱垂名野史中。”
[2]史载:“(唐昭宗)龙纪中,有处士沙仲穆纂野史十卷,起自太和,终于龙纪,目曰《太和野史》。”
[3]又有撰人不明的《野史甘露记》两卷[4]。
这或许是迄今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以“野史”
为名的著作。
两宋以下,以野史命名的著作逐渐增多。
如北宋龙衮撰《江南野史》[5]二十卷,今存十卷,记述南唐史事;孔毅甫撰《野史》一卷,记北宋官员、学人四十事[6];《宋史·艺文志二》著录《新野史》十卷,《明史·艺文志》“杂史”
类著录《野获编》八卷、《傃庵野钞》一一卷、《三朝野史》七卷、《野记朦搜》十二卷、《南诏野史》一卷;清代以来则有《南明野史》《清季野史》等。
实际上,以“野”
名史者只是野史中的极少一部分,野史的真正数量要比这大得多。
宋人左圭所编《百川学海》、元人陶宗仪所编《说郛》、清留云居士所辑《明季稗史》,以及近人编纂的《清朝野史大观》等书,都汇集了丰富的野史撰述。
从野史的渊源来看,它与杂史有密切的联系。
唐沙仲穆所撰《大和野史》即著录于“杂史”
类。
明人所著《澹生堂藏书目》,于“杂史”
类分列野史、稗史、杂录三目,亦可证明野史与杂史的联系。
《隋书·经籍志》史部“杂史”
类小序,概述了杂史的面貌及其在体例、作者、内容上的几个特点:从整体面貌上看,有些史书,“属辞比事,皆不与《春秋》《史记》《汉书》相似,盖率尔而作,非史策之正也”
,“然其大抵皆帝王之事,通人君子,必博采广览,以酌其要,故备而存之,谓之杂史”
,此其一;从作者身份来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史官失其常守。
博达之士,愍其废绝,各记闻见,以备遗亡。
是后群才景慕,作者甚众”
,此其二;从体例来看,东汉以下,史学逐渐突破官府藩篱向民间发展,故“学者多钞撮旧史,自为一书,或起自人皇,或断之近代,亦各其志,而体制不经”
,此其三;从所记内容来看,“又有委巷之说,迂怪妄诞,真虚莫测”
,此其四。
杂史的面貌及其所具有的这几个特点,使它和正史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区别,也可以说是它“野”
的表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