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刘知幾认为“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
,这是极而言之。
他说的“世缺知音”
,显然是受了刘勰讲的“逢其知音,千载其一”
的影响。
在这个问题上,章学诚的认识似近于符合实际。
他论《知难》说:
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
然而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
此知之难也。
[2]
章学诚指出所谓《知难》,不仅在于“读其书,知其言”
,而尤其在于“知其所以为言”
,这就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把刘知幾说的“铨核得中”
讲得更具体、更深刻了。
知言之难,故于评论不可不慎。
在这一点上,刘、章主旨是一致的。
至于章学诚所批评的“天下皆曰‘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
的现象的存在,恰是道出了史学批评之误区的难以避免。
这正是刘知幾《史通·探赜》篇所要论述的主旨。
二、误区种种
《探赜》篇首先指出,评论的失误会造成不良的后果,这就是:“前哲所作,后来是观,苟失其指归,则难以传授。
而或有妄生穿凿,轻究本源,是乖作者之深旨,误生人之后学,其为谬也,不亦甚乎!”
[3]如果评论曲解了作者的思想而贻误后学,这是双重的错误,自应是不良后果中最为严重的。
这些话,反映出了刘知幾对评论的严肃态度。
根据刘知幾的概括,史学批评大致有以下几种误区。
一是猜度。
刘知幾针对孙盛“称《左氏春秋》书吴、楚则略,荀悦《汉纪》述匈奴则简,盖所以贱夷狄而贵诸夏”
的说法,认为这是“强奏庸音,持为足曲”
的做法。
刘知幾从春秋时期“诸国错峙,关梁不通”
的历史实际,说明“史官所书,罕能周悉”
,同汉代“四海一家”
之史官所具备的条件是不可等量齐观的。
他又举出《左传》详载戎子驹支、长狄、郯子之事,证明《左传》并不是要通过记载之略以表示“贱夷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