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国史·野史·家史的是非
banner"
>
——史学批评的方法论举例
一、三史是非和史学批评方法论
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上,关于国史、野史、家史的评论,有种种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关于它们在史学价值上的是是非非,存在着不少争论。
这些看法和争论,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古代史学批评中的方法论问题。
明代史家王世贞针对本朝的史学,就国史、野史、家史的是非阐述了精辟的见解。
他说:
国史人恣而善蔽真,其叙章典、述文献,不可废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人谀而善溢真,其赞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
[1]
这一段话,概括地指出了国史、野史、家史各自所存在的缺陷方面及其终于“不可废”
的方面,言简意赅,可谓史学批评上的确论。
其中,包含着在史学批评方法论上的辩证认识,反映了王世贞的卓见。
他总结的“人恣而善蔽真”
“人臆而善失真”
“人谀而善溢真”
的三种情况及其有关的概念,尤其具有理论的意义。
在古代史学批评史上,这是经过漫长的道路和反复的认识才达到的。
二、“人恣”
与“蔽真”
“国史人恣而善蔽真”
,这种情况当然不限于明代史学。
《史通·古今正史》关于唐初以前国史撰述的批评,颇涉及一些“人恣”
而“蔽真”
的现象。
如此书借用班彪的话,批评扬雄、刘歆“褒美伪新,误后惑众,不当垂之后代者也”
;批评曹魏王沈《魏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
;指出十六国前赵刘聪时,领左国史公师彧撰刘渊时史事及功臣传,“甚得良史之体”
,但遭到他人诬陷,被刘聪“怒而诛之”
。
后赵石勒时,史臣徐光、宗历、傅畅、郑愔等撰《上党国记》《起居注》《赵书》,其后还有其他史臣“相次撰述”
;而至石虎时,“并令刊削,使勒功业不传”
。
后燕董统撰国史“后书”
三十卷,“但褒述过美,有惭董、史之直”
。
前秦史官赵渊、车敬、梁熙、韦谭相继撰述国史,苻坚见书苟太后幸李威事,“怒而焚灭其本”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