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显然也包含了对所记事件的评论和有关人物的褒贬。
这是当时史官记事的一种成例,在春秋时期各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孔子修《春秋》,“发凡言例”
,“属辞比事”
,一方面反映了他对历史的见解,一方面也是对这种书法传统的总结。
西晋杜预做《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归纳《春秋》有五例,《左传》有三体。
“五例”
是“微而显”
“志而晦”
“婉而成章”
“尽而不汙”
“惩恶而劝善”
,这本是《左传》称赞《春秋》的几句话。
[4]“三体”
是从“五例”
推演而来,即“旧例”
“变例”
“非例”
。
杜预认为:史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修之,以成一经之通体”
[5]。
这些看法,不免穿凿。
朱熹指出:“《春秋》之有例固矣,奈何非夫子之为也。”
又说:“《春秋传》例多不可信。
圣人记事,安有许多义例!”
[6]但从史学上看,杜预所论,是从“体”
“例”
方面来阐述《春秋》《左传》书法之较早的文字。
刘知幾著《史通》,极大地丰富了史家关于史书体裁、体例的思想,也扩大了“史法”
的内涵。
他认为:“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
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
[7]刘知幾说的“史例”
,是指史书在外部形式上的规范和内部结构上的秩序,这种规范和秩序也反映着史家对史事之是非、人物之褒贬的看法。
他对史家记事的原则和要求,也有专篇论述,并揭示了史家“书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