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关于《资治通鉴》的几个问题[1]
banner"
>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可以同太史公司马迁相提并论的只有两人。
一是跟他的时代相距较近的班固,史称“马班”
;二是跟他的时代相距较远的司马光,史称“两司马”
。
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是我国古代史学成长时期产生的两部巨著,它们奠定了我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坚实的基础,同时开“二十四史”
之先河,成为纪传体史书的杰出的代表作。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史学发展时期出现的浩大的史学工程之一,成为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和总结性作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二十四史”
和《资治通鉴》往往被用来作为我国古代史学的代表性著作。
“二十四史”
卷帙浩繁,一般读者,甚至历史学专业工作者都难以遍读;即使是与《资治通鉴》内容相关的“十七史”
,尽读亦属不易。
《资治通鉴》就不一样了,不仅卷帙少得多,而且全书贯穿一气,是一般读者能够通读下来的。
岳麓书社考虑到广大读者的需要和专业工作者研究的方便,以涵芬楼影宋本(半叶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即通常所称“乙十一行本”
白文标点出版,与现今中华书局胡注点校本并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出版者嘱我为《资治通鉴》白文标点本写一篇序,意在对这部书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便于读者的阅读。
我是很乐于接受这个任务的。
一、《资治通鉴》的体裁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凡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战国时期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之末(959年),记述了其间1362年的史事。
另有《目录》《考异》各三十卷,与之相辅而行,《目录》相当于大事年表,《考异》是说明史料取舍之故。
编年体史书的特点,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记事,易于反映历史发展的总的进程。
我国的编年体史书,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春秋》《左传》,自东汉荀悦著《汉纪》以后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而有了相当的发展。
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编年类”
史书共有四十一家、四十八部、九百四十七卷。
实际数字,当不止于此。
这些书大多早已亡佚,而且一般也都是记一个时期或一个皇朝的史事,其中以今存的《汉纪》和东晋袁宏所撰《后汉纪》最为知名。
值得提出的是,唐代史家在通史撰述上是做出了不小贡献的,这些通史撰述在表现形式上有纪传体、编年体、典制体、传记体、文征体等,从而把司马迁开创的“通史家风”
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其中,萧颖士、马总、姚康都曾撰有编年体通史著作。
萧书“起汉元年讫隋义宁”
,凡百篇。
[2]马书名《通历》,起自“太古”
,迄于隋朝,凡十卷。
姚书称,《统史》,“上自开辟,下尽隋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