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中国史学上的五次反思[1]
banner"
>
一、为什么要提出“反思”
的问题
提出中国史学上的“反思”
问题,从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偶然因素:从史学发展来说,也可以看作一个必然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一次史学研讨会上,有青年朋友提出这样的论点:中国史学长于记述,是“记述史学”
,而缺乏理论,甚至没有理论。
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我自己在20世纪60年代读研究生时,是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的,因此难以接受这样的观点。
如此发达的中国史学,怎么会没有理论呢?但是,要说中国史学有自己的理论,那么这个理论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这些,我在当时还不能做出具体的回答。
我只是模模糊糊地意识到,用“反思”
这个思路来反映中国史学上的几次重要的进展,或许可以勾勒出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来,尤其是史学理论方面的发展规律。
基于这些想法,我提出了中国史学上五次反思的见解。
这就是我说的偶然机会的大致情况。
为什么说中国史学上的反思又是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呢?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中国史学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了一阵子,到了50年代就变得沉寂了。
60年代初,在全国文科教材会议的鼓舞下,出现了再次活跃的势头,但不久“**”
开始,又沉寂下去了。
“**”
结束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开始出现生机。
可以说,几十年中,断断续续,时起时伏,人们在这个领域里,还没有充分的研究和足够的积累来思考其中的理论问题。
第二,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大量的西方史学的理论著作被引进国门,如克罗齐的《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卡尔的《什么是历史?》、柯林武德的《历史的观念》等,受到中国史学界的热切关注。
相比之下,中国史学尤其是中国古代史学在理论上似乎就显得“苍白”
无力了。
第三,人们在“熟读”
西方史学的理论著作时,不由自主地以19世纪以来西方史学的理论模式来看待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来衡量中国古代史学的理论元素。
当然,这种非历史主义的方法,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可以理解的,但并不是正确的。
正是这几个方面原因所形成的“合力”
,推动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从而做出自己的说明。
这些,就是史学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二、中国史学上五次反思的背景和特点
中国史学上的反思,是在中国史学有了很大发展和很多积累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的。
两汉时期,司马迁和班固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当时复杂、动**的政治形势和门阀地主居于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下,史学出现了多途发展的局面,史书的内容更加丰富了,历史著作的数量和种类都大大增多了。
到了唐初贞观年间,设馆修史又取得了重大成就,先后撰成《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和《晋书》,以及《南史》《北史》,当朝实录、国史也在撰述中,还有杂史、家传、传记、谱牒等。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史学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另一方面史学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教训和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