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新旧更迭的开端
banner"
>
一、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
自明末至清前期,中国史学已出现了嬗变的端倪。
东西方之间“道德的原则”
同“发财的原则”
发生激烈的冲突,从而把古老的中国卷进空前的危机之境地,这种嬗变的端倪便发展成明显的分化趋势。
这种分化的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史学以其深厚的根基,还在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另一方面表现为在民族危机的震撼下,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重新思考从而萌生了新的历史观念和历史研究。
这两个方面,各以古老的传统和时代的脉搏反映着当时中国的历史,也反映了清代后期中国史学发展的特征。
中国古代史学在清代前期经历了一个总结性的发展之后,在清代后期还有一个发展上的余波,并在20世纪初结束了自己的历史。
古代史学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清代前期史学的延续。
清代前期的史学,除前文已经论到的各家外,还有:马骕的《绎史》一百六十篇,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五十卷,谢启昆《西魏书》二十四卷,吴任臣《十国春秋》一百四十卷,邵远平《元史类编》四十二卷,汪辉祖《元史本证》五十卷,钱大昕《补元史氏族表》《补元史艺文志》等,以及毕沅主持编撰的《续资治通鉴》二百二十卷,高士奇的《左传纪事本末》五十三卷,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阮元的《畴人传》四十六卷,浦起龙的史注《史通通释》等。
这些书,大多属于重修、补作。
清代后期,这方面的撰述陆续有所问世。
其中关于前朝史撰述,有魏源的《元史新编》九十五卷,洪钧的《元史译文补证》三十卷(内缺十卷),屠寄的《蒙兀儿史记》一百六十卷,这三部书在内容、文献、体例、文字表述上把元史撰述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有夏燮的《明通鉴》,以接《续资治通鉴》;还有李铭汉的《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一百一十卷,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金史纪事本末》五十二卷,补《通鉴纪事本末》以下历朝纪事本末之阙。
关于历史人物传记汇编,有钱仪吉所辑《碑传集》(初名《百家征献录》《五百家银管集》《昭德文编》等,书名是光绪十九年苏州书局所定)一百六十卷,又卷首两卷、卷末两卷,全书分为二十五类,收录自天命至嘉庆六朝两百余年中两千两百余人传记,并注明材料来源;有缪荃孙所辑《续碑传集》八十六卷,凡二十二类,收录自道光至光绪四朝约90年间一千一百余人传记。
这两部人物传记汇编内容丰富,有文献上的价值。
还有罗士琳的《续畴人传》、诸可宝的《畴人传三编》、黄钟骏的《畴人传四编》,它们跟阮元的《畴人传》都有科学史上的价值。
清代后期在历史文献学方面,王先谦的《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合校水经注》,都是史注名作;汤球在史书辑佚上成果颇多。
此外,在方志、野史笔记方面的撰述也相当丰富。
倘若孤立地看,古代史学在清代后期的延续,成绩还是可观的;如果全面考察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趋势,则不难看出古代史学确已成强弩之末了。
中国近代史学的萌生是在中国历史大变动中出现的,这个大变动开始的标志,是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学的主要特点有三点。
第一,传统的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注入了救亡图强的民族危机意识。
鸦片战争之后,魏源、夏燮、张穆、何秋涛、姚莹等,都写出了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历史著作。
以历代皇朝治乱盛衰、得失存亡为参照系的经世致用思想,逐步转向以世界历史为参照系的国家盛衰、民族存亡的经世致用思想。
第二,传统的历史变化观点注入了近代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想,这种思想成为近代改良活动的历史理论的根据。
王韬、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著作,都以倡言变法、改良为主旨。
戊戌变法失败后,邹容、陈天华、章太炎、孙中山等进而宣扬社会革命的历史理论,这成为辛亥革命的舆论准备。
第三,古代史学中的朴素的历史进化观点注入了近代进化论思想,这使中国史学在历史理论方面开始具有近代意义上的内涵和形式。
康有为的《论语注》《大同书》等著作使“《公羊》三世说”
和近代进化论相结合,为其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张目;严复的《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以及译述的《天演论》,宣传普遍进化理论,强调“物竞天择”
“优胜劣败”
。
梁启超认为,这是“以史学言进化之理”
(《康有为先生评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